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新闻   ->   便民资讯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掌握这几点 严防一氧化碳中毒
来源:泰顺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1-12 15:32:45 作者: 字体:

  泰顺新闻网讯 为了抵御冬天的“魔法攻击”,大家是不是都使出了过冬“三宝”:火锅暖炉热水澡!但要注意了,一旦使用不当,一不小心就会召唤出冬日的“隐形杀手”:一氧化碳中毒。科普时间到,什么是一氧化碳(CO)?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O)为最常见的窒息性气体,俗称煤气。TA无色、无臭、无刺激性,但易燃、易爆。吸入一氧化碳能使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较大还可能引起爆炸。

  生活中哪些场景会出现一氧化碳中毒呢?

  No.1、房间的供暖设备

  如果南方的煤炭小火炉、北方的土炕在使用时通风不足,以及某些取暖用燃气锅炉废气排放不合规时,就有可能出现一氧化碳中毒。

  No.2、密闭房间的热水器

  在密闭的房间内,使用直排燃气热水器或者安装错误,20分钟内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症状的出现,严重者甚至会昏迷。

  No.3、自制火锅烧烤

  小伙伴们聚餐时选择使用木炭或者固体酒精加热的火锅、烤肉,或自己动手烧烤时如通风不良也容易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No.4、车库汽车引擎

  在欧美地区,最常见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原因是在封闭的车库内较长时间打开汽车引擎。

  除上面4种常见情况外,这两种极其容易忽视的情况也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哦!

  一是吸烟。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中毒原因是吸烟,每日吸烟1包,可使血液COHb浓度升至5 %~6 %,因此连续大量吸烟也可致一氧化碳中毒。

  二是炒菜。家庭主妇或者餐饮从业人员由于长时间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风险高,也是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人群。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会有什么症状?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应该怎么处理?

  紧急处理:

  1、开窗通风,关闭燃气,搬除火炉;  

  2、对于昏迷的患者要注意清除口鼻呕吐物及分泌物; 

  3、发现心跳骤停的患者应就地进行心肺复苏;

  4、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脱离中毒环境,及早送就近的医院就诊。 

  院内处理:对生命体征平稳的病人,应尽早、足疗程进行高压氧治疗。

  当然,一氧化碳的产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以下常见误区来了,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一氧化碳形成常见误区

  误区一

  只有烧煤才会引起中毒。实际上,凡属含碳的燃料如汽油、煤油、木炭等,在缺氧而不能充分燃烧时,皆可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

  误区二

  认为有臭味就是一氧化碳。实际上,一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的。有些人认为屋里没有臭渣子味儿就不会一氧化碳中毒,这是完全错误的。

  误区三

  以为在炉边放盆清水可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科学证实,一氧化碳不溶于水,要想预防中毒,关键是门窗不要关得太严,烟囱要保持排烟通畅。

  误区四

  有些人认为在火炉上放些白菜叶、橘子皮、松树枝之类,或放一盆凉水,或在地上洒些水,就可以预防煤气中毒的发生,其实白菜叶之类不能与一氧化碳起任何化学反应,因此,这些东西都不能解煤气之毒,自然也就不能预防煤气中毒的发生。

  误区五

  有些人认为,煤气中毒经抢救恢复了健康后就平安无事了。实际上有的中毒者过2周至3个月时间又突然出现痴呆、大小便失禁、偏瘫等症状,往往被误诊为脑出血、精神病等。其实,这仍是煤气中毒的特殊表现,只要把救治时间延长一段,就可防止发生这些后续症。

  误区六

  有人认为把人冻一冻或灌些醋、酸菜汤就可解毒。但寒冷及醋、酸菜汤并无解煤气之毒的作用,如果把病人抬到寒冷的地方,反而会使病人因受凉感冒或并发肺炎而加重病情,或因延误抢救时间而带来严重后果。

  梳理完容易产生的误区大家关心的重点来了!

  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燃气设备安装于向外通风良好的地方燃气设备绝不放置于卫生间或卧室。

  2、防止燃气泄漏燃气灶具连续打火未点燃时,应开窗通风,稍后再点火。

  3、尽量避免在家烧炭取暖尤其不要在卧室烧炭取暖,这极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4、注意室内通风使用木炭做燃料吃火锅、烧烤等时,一定要注意室内通风。

  5、预防车内一氧化碳中毒开车时,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空转:车停驶时,不要过久地开放空调机;严禁躺在车门车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

  6、安装一氧化碳浓度检测报警器尽可能在存在一氧化碳气体的生活场所安装一氧化碳浓度检测报警器,且每年定期检查或更换电池。

  7、怀疑一氧化碳中毒时,立即就医一旦感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且怀疑一氧化碳中毒时,立即就医。

  来源 应急管理部 编辑 周晓叶 校对 毛晓辉 责编 曾丽军 监制 陈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