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新闻网讯(记者 胡佳妮)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泰顺提线木偶戏传承人蔡晓华名列其中。这位与木偶相伴四十余载的老艺人,用一双巧手赋予了木头以生命,用满腔热忱守护着这门千年技艺。
在西旸镇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木偶精致的戏服上。此时,65岁的蔡晓华正专注地整理、调试着每一个提线木偶。1980年,在父亲的引领下,蔡晓华进入泰顺县木偶剧团,拜入名家黄泰生门下,开始学习提线木偶的技艺,从此与木偶结下不解之缘。
“过去演木偶戏,演的都是传统历史,讲的都是本地方言,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四十年来,蔡晓华见证了木偶戏的沧桑变迁。往昔,木偶戏是乡村最热门的娱乐活动,每到演出,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赶来,现场热闹非凡;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众的娱乐选择日益丰富,传统木偶戏逐渐被冷落。为了让木偶戏重焕生机,蔡晓华不仅积极创新表演形式,还长期致力于泰顺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整理剧本40余册、修复老道具3箱,为这一古老艺术留存珍贵资料。
此外,蔡晓华还走进校园,在实践基地开展教学,努力培育新一代的木偶戏爱好者。蔡晓华总是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提线、杖头、布袋木偶的不同特点,随后拿起一个提线木偶,耐心讲解木偶戏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以及木偶的构造。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课堂上,蔡晓华总会先表演一段《钟馗醉酒》。只见他十指翻飞,台上的“钟馗”木偶仿佛被注入生命,时而摇摇晃晃,时而突然发力,精彩的表演让台下的同学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蔡晓华说,以前老艺人学艺的时候,全凭自身观察领悟,只能依靠自己的双眼,看老师的操作手法,然后依样模仿学习,“现在呢,在这短短80分钟,我不仅要向他们讲解,还要现场表演给大家看,指导他们,让他们亲身体验木偶独特的走路方式。”
蔡晓华总是强调“小木偶大人物”,在蔡晓华心中,木偶虽由木头制成,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他对每一个木偶都爱护有加,并开展传统剧本收集工作,至今已经整理泰顺木偶戏相关材料40多本,木偶戏老道具3箱。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蔡晓华始终坚守初心,默默守护着泰顺提线木偶戏。他用自己的双手,让木偶在丝线下继续演绎着人间百态,传承着这千年非遗的独特魅力,让古老的木偶戏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编辑/初审:毛晓辉 二审:章海玲 三审:曾丽军 核发:雷全才 张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