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新闻网讯(记者 蓝舒丹 陶欣慰)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在包垟乡横溪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四年来,他坚持每月下乡,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四年来,他从大学讲堂到塑料大棚,从科研专家到“番茄教授”,他用专业知识与赤诚情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写下了动人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横溪村,了解这位科技特派员——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副教授王长春的助农故事。
在横溪村的番茄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番茄藤蔓上挂满了果实,长势喜人。然而,就在几天前,基地管理人员发现番茄叶片上出现了异常斑点,心里顿时慌了神,第一时间便拨通了王长春的电话。
“我心里其实挺担心的,”王长春说,“光看图片,实在难以判断具体情况,所以今天就急急忙忙赶过来想确认一下到底怎么回事。”
到了基地,王长春仔细查看了番茄叶片,发现只是常见的生理性斑点,并非病害。他耐心地向村民解释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村民听了他的解释,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样的场景,在横溪村并不少见。自从王长春来到村里,村民们遇到种植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王长春与横溪村的缘分始于2017年,他作为科技特派员与村里结对。第一次来到村里时,天不亮就出发,辗转多辆车,天黑才到,条件的艰苦让他一度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去。但村民的朴实与热情深深打动了他,他决定留下来,帮助村民把番茄种好,“这里的人对我太信任了!每次来这里,我感觉就像回到家一样,人人都喊我去他家吃饭,所以我非常开心。”
在王长春的指导下,横溪村的番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亩扩展到20多亩,村民的收入也大幅提高。为了应对番茄市场价格波动,王长春还带领村民们探索番茄深加工,开发了番茄酒、番茄干等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回忆起这些年指导村民的经历,2019年那场连续40多天的阴雨让他印象深刻。
“当时我们种植的番茄,叶片掉得光秃秃的,农户要求打农药来挽救。”王长春说,当时他建议农户们不要打药,因为天气状况实在不宜打药,叶子既然已经脱落,就随它去,关键是保住植株的主茎,等天气好转,新叶还会长出来的。好在农户们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随着天气好转,番茄植株果然不负众望,不仅长出了嫩绿的新叶,还开花结了果,成功挽回了一部分损失。试想一下,当时在那样的气候条件下,恐怕打药也是徒劳无功;而若是一气之下将植株拔除,那损失可就真的无法挽回了。
除了番茄种植,王长春还帮助村民解决杨梅等其他农作物的病害问题。他的专业指导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村民们纷纷表示,王教授来了,他们就放心了。
“我们有事时,每隔半个月他就会亲自前来查看;即便没事,他也至少每月都会来一趟。他对我们来说就像主心骨,他来了我们才能放心。”横溪村党支部书记夏守后说。
王长春说,每当他踏入这片番茄地,映入眼帘的总是那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村民们正齐心协力地在此辛勤劳作,而且大家对他所言深信不疑,这些景象和这份信任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让他倍感欣慰与自豪。
如今,横溪村的番茄产业越做越大,村民的收入也逐年提高。王长春用行动诠释了科技特派员的使命与担当。他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希望。在他的帮助下,横溪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编辑/初审:毛晓辉 二审:涂秀秀 三审:曾丽军 核发:雷全才 张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