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新闻网讯 在泰顺县龟湖镇上宅垟村,坐落着全市唯一的“泰上黄”黄茶生产基地。一丘丘金黄的茶园上,县人大代表、欢乐农场负责人蓝礼城正操控着无人机给茶园施肥。
从潜艇部队退役到成为一名扎根山村的“新农人”,几年来,蓝礼城始终致力于做大做强“泰上黄”黄茶产业,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一叶黄金”到百亩茶园
2012年,“泰上黄”茶叶母株被发现于海拔700多米高山上。由于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严苛,栽种繁育的难度很大,种植规模和产量一直难以上去,堪称黄茶中的“大熊猫”。
2015年,退伍返乡的蓝礼城敏锐地察觉到发展“泰上黄”茶叶种植的巨大潜力。经过一番考虑,他毅然创办欢乐农场,着手攻关眼前的一系列难题。
邀请专家参与,勘察种植区域,带头试种,消除村民疑虑……经过反复尝试,吃了各种“苦头”,“泰上黄”种植技术终于稳定下来,开始向村民推广。截至2024年5月,全村的“泰上黄”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左右,其中成型可采摘面积40多亩,产量达到1万余斤。
说起当时的选择和初心,蓝礼城说:“从事茶叶生产一般不会影响其他农活,还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村里有着这么好的茶叶品种,就像守着一个金饭碗,我们完全有条件走一条种植特色化、产业品牌化的道路。”
模式创新助力富农强村
2017年,在村党支部的举荐下,蓝礼城开始担任上宅垟村村委会常务副主任。
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茶叶种植加工标准不统一、茶叶收购相互压价、种植区小乱散、茶叶品质难以保证等问题逐渐发生。如何发展好茶叶种植业成为摆在村三委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蓝礼城一干人通过深入调研,在学习考察、农户协商的基础上,建议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茶叶生产模式,将适合茶叶种植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由合作社负责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村民按土地或资金入股并享受分红。在合作社的管理下,农户还可以通过鲜叶采摘、茶园管护、鲜叶回收等工作挣到工资性收入。
通过模式创新,不但茶叶产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村民的收入也稳步踏上一个台阶。如今,全村茶叶总收入60多万元,其中每年发放给农户的工资性收入稳定达到20多万元。
用科技帮助茶叶生产
“当下茶叶的市场需求量增加了,但是精品茶叶的供应量并不高。”蓝礼城意识到茶叶市场供应侧的这一问题。
为此,他引进浙江海洋大学博士团队入驻黄茶基地,村里成立了市级博士工作站,通过土壤改良成功种植富含微量元素“锶”、茶多酚和可溶性蛋白的“泰上黄”新品种,让茶叶品质更上一层楼。
2020年以来,“泰上黄”茶叶在多个斗茶大赛中,先后获得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和蒙顶山杯斗茶大赛的金奖和特别金奖。在市场上,级别最高的“泰上黄”黄茶每公斤售价超万元。
切身感受到科技兴农的作用后,蓝礼城还带头报名参加无人机植保操作培训并考取了证书,成为温州市首批无人机植保的“新农人”。他用无人机为本村的茶叶基地施肥打药,还为周边的4000多亩各类农业种植园服务。与之前相比,施药精准性和安全性提高了,还给农户们节约了工时费、农药费等生产成本20多万元。
在蓝礼城看来,代表的身份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2021年当选县人大代表后,他始终跟群众联系在一起,时刻关注着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建议10多个,均得到有效落实。2023年,蓝礼城领衔提出的《关于加大对退役军人关心关爱医疗保险衔接等问题的建议》由于办理效果好,帮助退役军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被评为泰顺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优秀代表建议。对于以后,蓝礼城有更多的期待,他希望能为村民、为村里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也期待着能帮助“泰上黄”茶叶生产走出一条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来源:县人大 编辑/初审:毛晓辉 二审:涂秀秀 三审:曾丽军 核发:雷全才 徐钱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