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外媒看泰顺   ->   报纸媒体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浙报关注丨泰顺深入实施大搬迁20年 超11万群众连续五年增收10%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5 15:05:53 作者: 字体:

  20年,可以成就很多事,但在浙南山城,温州泰顺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深入实施大搬迁,让山城百姓安居乐业。

  2003年12月14日,一场具有历史性的调研在泰顺举行,现场指出下山脱贫是推进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务必抓紧抓好。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下山农民的出路问题,让村民“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

  20年来,沿着“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指引的方向,泰顺从“一镇带三乡”迭代升级至“无区域生态移民”,实施“生态大搬迁”,深化“共富大搬迁”。384个村,搬迁群众超11万人,收入年均增长10%,建起121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村民,怎么下得来?搬迁安置后,如何稳得住?家门口就业,怎样富起来?

  这“三问”的答案,就藏在成绩单的背后。当地举全县之力实施的搬迁共富怎么做到好评如潮,年增收10%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努力?

  泰顺罗阳镇新城区。泰顺县委办供图

  下得来,有奔头

  “这几年,小区生活越来越好,医院、菜场、公园、学校就在家门口。”“小孩在小区就读幼儿园,老人每天在老年活动中心休闲娱乐,这样的日子过去有谁敢想呐!”……在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峰门新村安置小区,原峰门村老支部书记邓敏良和首批搬迁下山农户方大旺,每每聊起搬迁后的生活,如同在分享这辈子最风光的故事。

  泰顺,浙南边陲,“九山半水半分田”既道出了生态资源禀赋的“优”,也写明了空间制约发展的“难”。专家的分析是:山民分布小聚集、大分散,出行难、看病难、读书难,而人口散居又引发基础设施配套不均,中心城镇辐射受限、资源浪费等结构性问题。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怎么破题?切口,从一个“搬”字入手。超11万人下山,谈何容易。转折,源自于一场关键调研。2003年以来,沿着“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指引的方向,泰顺坚定不移掀起一场未曾谢幕的绿水青山突围战。

  “20年来,这场举全县之力的大搬迁,我们经历了三次迭代升级。”泰顺共富搬迁办相关负责人胡昌锋介绍:2003年起,一镇带三乡,先行试点搬迁;2011年起,打破全县行政区域限制,开展无区域生态移民;2017年起,和异地避灾、抗震安居等一起,实施生态大搬迁;2021年8月起,拿更好的地建未来社区,推进共富大搬迁。

  位于县城优质地段的无区域移民小区。泰顺县委办供图

  如何让农民自愿离开祖祖辈辈耕耘的故土和老宅?“各乡镇干部用脚力去掌握真实民意,大家见招拆招,几乎使出了十八‘搬’武艺。”胡昌锋分享了下山人潮汹涌的秘诀。

  返利补助最大化。把宅基地复垦、避灾安置等多个政策,融为一个意见和细则,一次搬迁可享受多种补助。

  资金一个口子出。由县委书记领衔指挥,抽调相关单位人员集中办公实体运作,破解“政出多门”。

  拿最好的地安置。在城关优势地段,建移民小区、避灾安置小区等,让69个重点村八类对象有序安置。

  给群众更多选择。提供自行购房、集中安置、就近安置、共有产权、廉租房等,确保不落下一户。

  稳得住,有盼头

  居已有所安,业须有所兴。如何让搬迁的群众在山下也能扎好根、稳得住?泰顺的答案是:让大伙儿有事做。

  走进泰顺筱村镇北坑畲族村,搬迁户龚晓琴日常都忙着制作开关。以往在山上务农为生,收入微薄。2018年搬迁入镇后,她在安置小区从事来料加工,不仅能照顾家里,还有了稳定收入。

  像龚晓琴这样的搬迁户,村里还有40多个。“闲暇时就来,一个月多的时候收入有两三千元。”搬迁户王爱媚说。

  村里的妇女从事来料加工,男人也没闲着。“山上种杨梅1000多株,年收入10万元左右。”村民雷德银说。

  搬家不搬田,泰顺以“农户下山、产业上山”赢得民心。搬迁群众留在山上的土地、林地等资源,通过租赁、流转等方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村里有100多亩杨梅、50多亩油茶、20多亩茶叶。”筱村镇北坑畲族村党支部书记黄世湾说,习惯脚踩泥土的农户每年参与种植还可增收2万元左右。

  超11万村民搬到中心镇或县城后,部分群众住不太习惯怎么办?泰顺在完善公共服务中寻找系统更优解。当地以搬迁集聚的新小区为服务圆心,打造了121个包括友好生活圈、就业致富圈、综合服务圈在内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走进泰顺司前畲族镇畲族风情园,这里是大搬迁的发源地。在这个“网红”安置小区,群众口碑相传的还是当地请来的三个服务“管家”——红色管家、物业管家、数据管家。

  泰顺司前畲族镇畲族风情园。泰顺县委办供图

  红色管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破解搬迁群众因人生地不熟而面临的“办事难、就业难、读书难、看病难”等问题。

  物业管家,代建代管生态移民安置小区,根据搬迁群众的需求和生活习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数据管家,上线“搬富通”应用,为搬迁家庭精准画像,动态监测其现状和需求,并分类施策服务。

  如今,三大服务“管家”已成搬迁小区靓丽风景,而当地也顺势打造了30个“共享社·幸福里”山区样板。

  富得起,有劲头

  安居乐业,不仅要有优质服务,还要有增收致富的门路。为打通3.7万户搬迁家庭增收、致富的“任督二脉”,泰顺亮出四招,引来了专家共鸣。

  用腾挪转移盘活闲置资源。当地对农民在山上的资源进行确权,并允许权随人走,若山林流转、宅基地腾退,农民依然有收入。在司前畲族镇徐宅村,腾退出的深山密林,成了村民严立超养蜂的甜蜜谷,带动周边300多个搬迁农户增收,200多个低收入农户就业。

  为搬迁小区打开就业门路。当地在搬迁小区的周边几公里内,配套有小微创业园、竹木加工园、来料加工点、村淘电商点等平台,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在省级经济开发区,1000亩土地建起的鹿泰飞地,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

  用科技创造更多选择。奶牛、毛竹、茶叶、栀子花等通过企农融合,让搬迁群众有了更多增收门路。在科技特派员指导建立的蜂业养殖孵化园,160多户搬迁农民经培训后,获免费赠送蜂种和协议价收购蜂蜜,有了稳定的增收来源。

  农户下山,产业上山。泰顺县委办供图

  请内外乡贤先富带动后富。借泰商网络帮销农产品,借订单农业开展合作创业等,14万泰商纷纷前来助力。一时难以搬下来、搬下来后一时富不起来的群众,依托乡贤公益和带富,累计获得各类善款1.17亿元,受帮扶人数达2.6万。

  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政策帮扶机制……这些都成为泰顺搬迁群众逐梦共富的重要抓手。随着“千万工程”与“共富大搬迁”的同步持续推进,泰顺县将资源、资金由分散投放转为统一谋划,有效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其中当地西旸镇以飞行项目激活带富效应,成为远近闻名的典型。

  “西旸镇拥有约200人的泰商群体,村里现在有电影院、供村民休憩的风雨亭,这些都是门楼坳泰商乡贤捐建的。在乡村振兴中打好‘泰商回归牌’,对于我们村子的发展特别重要。”门楼坳村党支部书记周仕朝介绍。

  众多回归项目中,浙南运动飞行小镇项目,是门楼坳泰商乡贤周行贵的手笔。“今年暑假期间,我们创新推出夜市,加上传统的飞行小镇营地活动,高峰时游客日流量达7000人次左右。”周行贵介绍,随着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大量青壮年回乡创业,项目带动就业近百人。门楼坳村也陆续开出了酒店、民宿、农家乐、超市、各类小吃店等。

  山城小镇热闹起来了,造富效应还向邻近乡镇持续溢出。

  泰顺罗阳镇新城区。泰顺县委办供图

  大搬迁背后的六本账

  20年来,泰顺举全县之力深入推进大搬迁,主要成效体现在六本账上:

  1.算好山区城镇化账,加速了人口集聚。20年来,全县打造县级生态搬迁小区59个,安置群众3.7万户超11万人。基本实现“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人口布局,县城的城镇化率达到78.3%。同时,把群众从地质灾害点等安全隐患区域中撤离出来,为应急排险、工程治理扫清了障碍。

  2.算好民富村强账,促进了增收致富。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权随人走等机制,让农民在一二三产融合中,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2561元提升到2022年的24375元,增长了9.5倍;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3年的3490万元提升到2022年的2.22亿元,增长了6.36倍。

  3.算好民生工程账,补齐了民生短板。整合系列政策更大限度返利于民,通过集中安置有效补齐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小微创业园、竹木产业加工园、来料加工点等,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全县发放来料加工费3.13亿元,其中发放低收入农户加工费1546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2125人次,从业人员每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余元。

  4.算好土地节约账,集约了土地利用。推动“农民下山、产业上山”,变农村榴式建房为城镇套式建房,节约宅基地2/3以上。破解了重大项目落地规划空间不足等问题,通过宅基地复垦盘活建设用地指标,有效平衡政策补助、安置点建设的资金压力。

  5.算好财政经济账,节约了公共财政。摒弃以往“摊大饼”式分配方式,集中财力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虽然短期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但偏远乡村不需再投入大量水、电、路、学校、医院等建设。

  6.算好生态保护账,优化了生态环境。居住在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珊溪库区等重点生态区域和水源保护地的群众有序撤离,趁势拆除关停了畜禽养殖、石材加工等污染产业。自2005年以来,泰顺县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名列全省前茅,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2019年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23年创成全省唯一的“五星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骆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