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新闻网讯(记者 高立宝 图 陈国安)首次实现1×1平方公里网格化红外相机监测、发现10个新物种、完成1609个地理分布新记录、获取了大量珍稀动物影像资料……10月12日下午,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考成果发布会在泰顺举行,会上发布了本轮科考活动成果。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吾中良出席并讲话,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翁卫松出席,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剑锋出席并致辞,刘一忠、毛晓忠等领导及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
李剑锋在致辞中代表泰顺县委、县政府,向莅临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三年来不辞辛劳在泰顺开展野外科考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本次科考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得益于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顺利召开;得益于科考团队长期以来深耕资源调查监测和科学研究拥有的深厚积淀;更得益于省林业局、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的关心支持和高度信任,以及科考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科考活动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全面验证了乌岩岭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卓越成效,也为下步更好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依据和支撑。在此,也衷心希望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一如既往支持泰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期待在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加持助力下,能够拓展延伸合作项目,形成一大批出圈、出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泰顺县委县政府郑重承诺,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提供更大支持,从一而终守好青山绿水,护好生态生物资源,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多新的泰顺贡献。
吾中良代表省林业局向全体科考队员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取得的成绩是骄人的,工作是走在全省前列的,希望保护区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科研作风,来完成本轮综合科考的后期工作,使得保护区的综合科考成为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希望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在本轮综合科考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科考的成果,攻坚克难,守正创新,多措并举,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加快推进保护区保护管理再上新台阶、再谋新发展,争当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排头兵。
发布会上,观看了综合科考资料片;县政府党组成员、乌岩岭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毛晓忠作了三年综合科考成果发布;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一忠向有关单位赠送综合科考成果生物多样性丛书;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副秘书长董路代表与会专家学者作了发言。
据悉,本轮生物多样性综合科考于2020年6月启动,历时三年,调查范围覆盖乌岩岭保护区全域及周边部分区域,整个科考项目分为苔藓植物、维管植物、植被、大型真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昆虫等10个专业组,以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乌岩岭管理中心专家为主,同时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共同参与,运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三年来,共出动野外调查人员2000多人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维管植物科学考察方面,共采集维管植物标本3500余份,拍摄照片3.6万余张,确认维管植物215科958属2518种,新增维管植物528种。大型真菌科学考察方面,通过野外调查、采集鉴定确认保护区分布有大型真菌458种,隶属于21目77科182属,新增保护区新记录349种。脊椎动物科学考察方面,通过野外调查确认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451种,隶属33目119科,新增新记录64种。昆虫科学考察方面,共采集及鉴定昆虫标本3.5万件,确认保护区昆虫2736种,隶属27目258科1581属,新增新记录614种,以乌岩岭命名2个昆虫新种。
本轮综合科考有不少新亮点、新发现。科考期间,科考组首次实现了保护区全域1×1平方公里网格化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红外相机影像32万张;首次应用高精度3D数据开展自然保护区植被区划,以及植被资源的定量化分析评价研究;首次开展保护区全域蝙蝠类、鱼类、苔藓类、大型真菌类资源调查;新物种发现方面,发现10个新物种,其中植物新种7种、植物新变型1种,昆虫新种2种;新分布方面,发现地理分布新记录1609种,其中植物新记录520种,苔藓62种,大型真菌349种,脊椎动物64种,昆虫614种;获取了大量珍稀动物,如小灵猫、穿山甲、黄喉貂、毛冠鹿、藏酋猴、角原矛头蝮、繁花林蛇等影像资料。
物种的新发现进一步夯实了“天然生物基因库”的资源家底,拓展了乌岩岭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种类,从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角度系统全面地检验了乌岩岭保护区建设成效,为保护区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一定程度上也为其他保护区开展综合科考工作提供了借鉴。
编辑/初审:毛晓辉 二审:卢书凝 三审:曾丽军 核发:雷全才、徐钱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