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外媒看泰顺   ->   网络媒体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新华网客户端】一起跨越看泰顺·共富故事丨走好民族乡村振兴路 谱写畲乡共富曲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08-20 16:33:03 作者: 字体:

     “青青两岸山歌盘,风中丝竹乐悠悠”,悠扬的畲歌回荡在乡村山野,这里是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这个曾经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山区26县,2003年以来,泰顺牢记“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当地2.1万少数民族群众一起,聚集生态产业发展、标志品牌打造、畲族文化传承、特色村寨建设等工作,走出一条具有泰顺特色的民族地区共富之路。2021年,全县20个少数民族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46万元,经营性收入达563万元,司前畲族镇、竹里畲族乡联合打造的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区成功入围首批省级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

左溪最美畲村。 泰顺县委宣传部供图

  “共富搬迁”开启幸福新生活

  过去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山高坡陡,村民居住分散。“十几年前,村里不能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民生病都是用担架抬下来的。”左溪村党支部副书记钟希娇说。

  为解决这一难题,2018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左溪村党支部带头攻坚克难,通过搬迁地址、解决困难家庭建房资金、动员农户搬迁下山等一系列措施,让山上村民“下山”,推动“生态大搬迁”政策快速落地。随着一批又一批村民的搬迁入住,进城入镇之门全面打开。

  与此同时,司前畲族镇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将畲族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家园建设有机结合,整合白鹤山庄、红岩瀑布等特色生态旅游资源,打造“畲乡味道”生态旅游项目。

  闻水声潺潺,听鸟声啘啭,青山绿水环抱畲族风情,青砖黛瓦透露浓浓古韵。司前畲族镇凭着浓郁的畲族风韵吸引世人目光,实现了从穷苦山村到美丽畲寨的蜕变。不但成为泰顺民族风情游的“网红地”,也逐渐打造形成了农业种植观光区、乡村民宿集聚区、旅游景区建设区、非遗民俗表演区等多个功能性区块于一体的现代畲村,让畲乡村民“下得来有依托”,获得更多“幸福感”“满足感”。

  以“畲”藏蕴夯实文化新基底

  竹里畲族乡是浙江省18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户籍人口3337人,其中畲族人口1100人。“畲族民歌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唱畲歌是我们畲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身着畲族传统服饰的雷国贵说。

  作为家族第四代畲歌传承人,最初雷国贵只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口头传唱畲歌。在父亲去世后,缘于对父亲的承诺,他毅然决然放弃城里的工作,回乡重修旧舍,开始他的畬歌传承之路。

  据雷国贵介绍,从2005年开始,镇上每年都会举办三月三、畲歌大赛、乡村畲歌会、畲乡大舞台等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以及山水资源进一步传承发扬畲族舞蹈、饮食等畲文化,提升特色旅游附加值。同时,乡镇还成立畲歌队伍培育基地、组建凤凰畲歌队,引进“畲歌王子”蓝永潇,培育畲歌人才70多名,自编自导《歌唱畲族三月三》《凤凰飞麒麟追》等10多首畲歌,先后10余次到北京、欧洲等地演出,努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此外,为更好展示本地畲族特色文化,今年初,雷国贵还创办了温州市首家畲服工作室。“开畲族服饰店是想要筹集资金,办更多歌舞会宣传畲歌,也是想让包括服饰在内的其他文化资源能够被更多人看见与传播。”雷国贵笑道。

  如今,泰顺政府部门也逐步加大对于畲族服饰、畲族医药、畲绣等非遗的保护开发力度:建设畲族文化展示馆和乡镇村居综合文化站,全县超过四分之三少数民族村建成文化礼堂;深挖畲族特色文化,加大畲语、畲歌、畲舞、畲药、畲族体育、畲族服饰等非遗资源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先后申报认定畲族民歌、畲族婚俗、畲族“三月三”等非遗项目11个;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品牌节庆打造,连续成功举办17届“三月三”畲族风情节,吸引游客总数超过百万人次;用“新业态”为民族文化赶超赋能,让少数民族群众足不出户鼓腰包。

  产业赋能实现共富新模式

  近年来,司前畲族镇与竹里畲族乡充分利用畲族文化、挖掘乡土文化,将畲族传统村落与生态家园建设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畲族文化繁荣、生态资源富民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土墙青瓦蓝腰带,颇具畲乡民族风格的小楼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以前要外出打工,生活负担还是很重,现在村子路变好了、环境变美了,来这的游客越来越多,在家开民宿也能赚到钱,生活过得也有滋有味了。”提到村子的这些变化,左溪村民宿老板吴妙音不禁露出笑容。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做起了民宿生意,竹里云溪、月蓝舍等25家畲乡民宿让两个乡镇五百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不仅让村子“活了起来”,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得益于畲乡良好的生态资源,“畲乡农家乐+民宿”实现了迭代升级,同时群众也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雷文放是土生土长的泰顺人,今年是他种植石斛的第13年,当初选择石斛是因为发现石斛对于病人康复有较好效果,其次是考虑到泰顺好山好水好空气,有利于栽培。“我们从石斛的组培育苗开始,后续包括种植、深加工等一系列步骤。这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产供销循环产业链。”雷文放表示,依靠浙江大学食品研究系的技术指导以及泰顺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他的石斛产业逐渐步入正轨,逐步解决了技术瓶颈和销售困难。

雷文放在基地察看石斛生长情况。 泰顺县委宣传部供图

  自己富起来后,雷文放还会热情地给“新手”们提供帮助。“如果缺少政策性帮助,我可以帮忙对接;如果缺少资金,我可以帮忙对接银行;如果缺少市场,我可以帮忙疏通市场。”雷文放说。目前,雷文放在泰顺的石斛种植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是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铁皮石斛的原生环境国家标准的种植基地。关于未来,雷文放计划建成从铁皮石斛的育苗、种植、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并且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产业兴则乡村兴。畲乡的特色农业、民宿带动了乡村振兴,在强化产业驱动的同时,也夯实了富民增收的基础。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近年来,泰顺县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线,不断拓宽民族乡村“两山”转化通道,探索促进少数民族共同富裕的新路子。泰顺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民宗局局长毛定武表示:“今后,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坚持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做好特色融合、产业赋能文章,走好民族共富之路,将一张美丽蓝图绘制到底。”(陈舒颖 凌翎)

  来源 新华网客户端https://my-h5news.app.xinhuanet.com/xhh-pc/article/?id=fd4450532870570a3bf3b416af9b8541×tamp=26230

  编辑 章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