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家乡的泰商薛锦松,2011年在泰顺三魁镇薛内村的大山,种上了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带领村民发展油茶产业,村民以地入股……经过十余年共同耕耘,如今油茶基地已进入了丰产期,小小的油茶果,正铺起深山小村的共富路。
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6870元;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15200元;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22000万元……山茶油产品热销全国各地,村民的收入噌噌上涨……数字背后,是山乡巨变的希望;产业支点,撬动家乡特产的经济大盘,“致富果”实惠乡民。
种下油茶树 结出“致富果”
村里没产业,村民没事干,村子难发展,一直是薛内村发展的痛点。这片村民眼里交通闭塞,不值钱的山林荒地,在薛锦松看来,却是一块具有生态优势的“宝地”。“泰顺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油茶底子厚、覆盖面广。”谈及泰顺漫山遍野肆意生长的野生油茶树,薛锦松坦言,“油茶果榨油能换钱,大家不是不知道,可是家庭式粗放榨油的产油率低,农家自产的‘三无’产品,更无法规模化经营,所以少有油茶产业。”2011年,在外创业闯荡事业有成的薛锦松,毅然回到故乡,创办了温州瑞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油茶产业带动家乡乡亲致富。
瑞雪公司落户后,薛内村荒芜的山地热闹起来:村民活跃在坡坡坎坎,除杂疏密、整枝修剪、垦复施肥……为保证山茶油的品质,他们坚持割草还地、施有机肥,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满山坡的油茶林,从山脚延伸至山顶,薛锦松说:“我们将三魁镇薛内村全部耕地林地,连同周边门楼坳、薛外等村的土地都流转至瑞雪公司名下统一经营,在荒山上,种下油茶树。”
薛锦松的回乡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种植茶油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种植到挂果至少需要四五年,而油茶果的生长周期为13个月。养了五六年,沉寂的荒山终于被唤醒,茶果压弯了枝头,迎来了丰产年。去年油茶基地大丰收,收购的油茶籽产量合计人民币1000多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每年10多万元,公司仓库内铺满了农户送来收购的油茶果。”
目前瑞雪的油茶树种植面积3500亩,近年来,瑞雪公司投入5600多万元,引进先进的油茶籽冷榨生产线,以保留山茶油的营养价值,打造高品质商品。年产山茶油1800吨,实现年均产值2.2亿多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最初的6870元增至如今的2万多元,比原先翻了三倍多。
全村以地入股 年终有分红
产业的落地也让村里有了造血功能,为了带动村民们致富,据悉,瑞雪公司成立之初就打破单一的土地租金反哺形式,积极构建“泰商+公司+集体+农户”的“四位一体”新型农业合作发展共同体,村民以地入股、联合经营,共同享受企业化运作带来的效益。当时,全村共计7000多亩土地已全部流转给公司,全村220户村民成为公司股东,基本实现“土地全覆盖、村民全覆盖”,村民实行“月月领工资,年终有分红”的收入模式。
流转土地有租金,就近务工有薪金,入股分红有股金,在福利激励和技术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户投身油茶种植。“不仅是薛内村,周边四五个村的村民都慕名来务农”,薛锦松说:“这些年为了鼓励农户多劳多得,我们改变收入模式,将油茶基地管理权交给村民,通过企业掌舵,村民‘乘舟’的方式来充分提高村民积极性和潜能。”
三魁镇宣传委员陈瑶瑶算了一笔账:“引入资本后,村里有产业,即使没有固定的薪金,村民凭采摘季油茶果的收购费,和年底分红,这笔‘生意’稳赚。”看着昔日撂荒的山地如今一片青翠,村民薛先生满脸笑容,“现在油茶树已经长得很好了,平时稍加打理,采摘季辛苦些,每年最高5、6万元。农活清闲的时候还能找点其它活儿干,日子好的很。”
此外瑞雪公司多年来通过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形成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助农等方式,带动村民致富。通过帮扶销售,盘活了三魁镇周边区域现有的油茶种植资源,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瑞雪农业从全县各个乡镇油茶种植户基地收购油茶果进行精深加工,其中不少是低收入农户,收购金额达300多万元。
对于未来,薛锦松瞄准农旅融合发展路,已有不少计划提上日程:红色党员直播间即将开播,拓展销售渠通;山茶油化妆品生产车间即将建成;油茶小镇项目建设也在规划中。
来源 温州新闻客户端https://wzwbapp.wzrb.com.cn/lookAtWenzhouH5/commonDetail.html?tenantId=T_GOV&siteId=S_KWZ&source=https%3A%2F%2Fwzwbapp.wzrb.com.cn%2Fapp_pub%2Fxw%2Fmd%2F202205%2Ft20220524_233289.html
编辑 章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