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外媒看泰顺   ->   网络媒体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红动浙南看泰顺·百年故事│凤垟乡:打造“现代农业+”新模式,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1-08-10 14:08:42 作者: 字体:

  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革命老区县”,泰顺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主要战斗地、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中共浙南特委诞生地、浙南核心革命根据地,青山绿水间蕴藏着丰厚的“红色资源”。为持续擦亮“红动浙南”品牌,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红动浙南看泰顺·百年故事”系列报道,书写百年荣耀,记录泰顺绿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精彩瞬间。

  如何深入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满目青山、天蓝水净的泰顺县凤垟乡,充分发挥生态本底优势,坚持用活用好“全省全域土地试点乡镇”成果,大力培育发展富民产业,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连日来,该乡深入学习贯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郑珊洁7月14日莅临调研“长寿大米”种植示范基地时,对该项目实行新型机械化耕作、智慧化管理方式和村企联合发展模式给予肯定的指示精神,努力成为山区县乡村振兴发展样板,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样板。

  智慧农业,打造“农业+”的凤垟模式

  近日,浙江山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包学应经常往返县城罗阳与凤垟。原来,他所在的公司和凤垟乡三门垟村联合开发“长寿大米”示范基地,按照“企业+集体+农户”模式,通过村集体、农户土地统一入股流转形式,建设改造了泰顺县单体最大旱改水项目--120亩耕地,用于种植“长寿大米”。

  “现在水稻正处在拔节期,要特别注重水肥管理。因为这是决定穗数和高成穗率的关键时期,株型的优劣对产量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8月5日,包学应在田头如此介绍说。

  凤垟全乡平均海拔596米,境内山涧高、瀑布多,拥有“凤垟云海”奇观,日夜温差大。这种环境,正适合种植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洋县红米”品种。红米从插秧到收割,需要210天左右,比其他品种的水稻种植时间长,但生产出来的米品质更高。包学应算过一笔经济帐:种植一亩红米综合成本约2000元,按亩产约800斤计算,每斤成本约2.5元,但市场售价每斤至少5元,经济效益可观。

  高标准的旱改水农田为机械化操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基地实行智慧化耕作,插秧、收割、脱粒均采用轻型机械操作,日常洒药、除虫、施肥均采用“无人机”作业,基地全程实现机械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7月14日,郑栅洁省长莅泰调研时充分肯定凤垟乡的农业机械化。他说,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要下决心提高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研究适合山地劳作的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农机装备,探索推广“合作社购买、农民租用”等模式,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打开突破口。

  推行“三化”,探索山区共富道路

  山区县山高坡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发展长期处于“小打小闹”。“以系统思维,推动‘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转换。”凤垟乡副乡长翁欣程表示,近年来,凤垟乡探索新路子,坚持“机械化、集约化”发展模式,突出“品牌化”发展理念,以“三化”大幅提升生态农业产业效益,持续探索山区共同富裕道路。

  “机械化”作业。凤垟乡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宅基地复垦、旱改水、垦造水田等项目,为农业机械化耕作创造条件。近两年来,全乡先后完成宅基地复垦30亩、垦造耕地和旱改水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340亩。开展农民机械化耕作指导和培训,探索“合作社购买、农民租用”等模式,大力度推广使用轻型旋耕机、收割机等小型机械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目前,全乡可使用小型化、轻型化机械耕作耕地达1600多亩,部分农田在洒药、除虫、施肥等作业上采用“无人机”操作,有效缓解年轻劳动力不足、耕地种植率不高问题。

  “集约化”管理。推进农业集约化管理模式,由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筹,对使用权属于个人的耕地采取签订租赁协议、议价入股等方式,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全乡7个村联合成立七叶花强村公司,“一村一品”发展青椒种植基地、杨梅采摘基地、蜂蜜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农业基地,建设云海漫道田园综合体,打造千米樱花漫道、百亩多彩水稻梯田等景观,并实行“土地入股、固定保底、年终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村集体、农户的土地收益。

  “品牌化”运作。结合“云上凤垟,长寿之乡”发展定位,凤垟乡致力于打造“长寿大米”等系列品牌。通过推行农产品订单式销售网络,新增农事体验、长寿系列产品体验等项目,有效提高基地农业综合效益。像“长寿大米”基地,在种植过程中,采用彩色水稻梯田景观种植,不仅销售大米收入,还有旅游收入。而今基地为所在地村集体增加年收入12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成为共同富裕的凤垟创新实践样板。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710220

特约作者 林金李

编辑 黄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