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外媒看泰顺   ->   网络媒体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浙江新闻客户端】绿色发展看泰顺·小康故事23吴振我:奔走在大山田野的“教科书”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0-11-16 16:02:36 作者:王艳琼 赖淼莲 字体:

  

        编者按:今年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作为曾经的“老、少、边、穷”山区县,泰顺当前正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推进“两山”转化。“走走泰顺,一切都顺!”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绿色发展看泰顺·小康故事”,探访泰顺绿色崛起背后,记录山城新发展的生动画面。

  金秋收获季,泰顺县筱村镇绿茫茫的田野间,少不了熟悉的身影——吴振我。每天笑得合不拢嘴,他忙着在和农户们谈经验。

  

  从事农技推广及科普工作第33个年头,现在,吴振我担任筱村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他不大的办公间,堆满了各类荣誉。作为我省最早上榜全国的“最美农技员”,吴振我却内敛又低调,“农户们经常来做客,他们才是农村变化的见证者。”他又亲切地咧嘴笑。跟着吴振我体验田间地头送“经验”,我们才发现这项工作的不易,像是一本大写的山野“教科书”,他更多身份被揭开。

  农户身边的“土专家”

  在很多人眼里,从事农技员,枯燥又辛苦,吴振我却不以为意。

  将青春奉献在田野。1987年,22岁的吴振我参加工作,就在农技站。一本本子、一双脚就是他的“武器”。彼时,有农户碰到种植问题找来,吴振我起身就往农村里去。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亩三分地,就是村民的“收入”所在,家家户户碰到种植问题,甚至关乎全家人的生计。当成一项使命,吴振我从不停下脚步。

  如何服务?传经送宝谈经验。没有交通工具,最早,吴振我都是徒步十几公里,走到村户农田“送服务”。“一早起床,最远的地方,来回要走四小时。”让吴振我印象最深的是彼时满腿的泥泞子,但让他担忧的,却是自己需要输送的“金点子”,“我年纪轻,没经验,凭什么指导农民?”

  善于学习是关键。到农田,聆听农户碰到的问题,吴振我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还顺带备注了好几条种植经验。“他们才是田野的主人啊。”在吴振我看来,农技员首先得“拜农民为师”。

  年纪轻,也敢尝试。为了更加熟练掌握种植技术,积累农业指导经验,吴振我还寻求家里建议,最终租契五亩地,专门用来做“试验”。“首先我得有经验,才能真切帮农户们解决问题。”他感慨。

  现在,筱村镇下园村81岁的老人夏克强,像是吴振我的“忘年交”,经常来问候。原来,他们的缘分就在30多年前。“那会儿,我农田庄稼倒伏厉害,他经常跑来关心。”在吴振我的热心帮助下,夏克强的收成“保住了”,农户们纷纷给吴振我竖起大拇指。

  而今,再碰到种植问题,村民二话不说就往吴振我办公室跑,“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土专家’!”大家一致评价道。

 

  田野来了“庄稼医生”

  帮助解决问题,自身也在成长。现在谈起农村庄稼,吴振我头头是道。行走在农村稻田,他沿路忍不住“谈经验”。“你看,这叶子变色了,可能营养不充分。”他在田边说道。

  农技推广有三部曲,试验、示范、推广。在吴振我看来,整个过程不离开“问诊把脉”,便是掌握技术。

  彼时,农户种植多碰到防治病虫难题,如何解决?经过反复思考,吴振我决定办起示范点,等有经验再推广。

  2007年,泰顺县首家植保专业合作社成立,吴振我又走村入户,到各地召开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动员会,村民提出收费、防治效果等问题,他一一作答,直到村民满意。

  “当天就接了100多个电话。”在吴振我看来,服务农户就得当大家的“贴心人”,他耐心解答,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好处,“药效慢,但防治效果好。”过了几天,村民看到效果,又纷纷点赞。

  2009年,温州市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现场会召开,“筱村经验”获一致好评。专业合作社还喜获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12次受到省、市的表彰。

  保质保量,再增产增收。在吴振我的“把脉”下,筱村镇现在积极打造了蔬菜、粮油、茶叶、水果、林果等五大基地,他同步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融合绿色防控技术,既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也对环境降低了污染。

 

  继续在农田做“实验”

  长期奔走在田野,吴振我皮肤黝黑,两手结下厚茧,他翻开衣袖,还有道道伤疤,“看,都是稻田割伤的。”吴振我说,即使夏天,他现在也习惯穿长袖。

  但吴振我感到快乐。“一颗种子下地,从播种、发芽到生长,从移栽、抽穗到收获,技术不断成功推广。”他说,这是他最快乐的事,现在,他依旧想着做“实验”,继续推广技术,拓展农田事业。

  不只是稻田,如今,筱村镇农产品丰富,包括杨梅、猕猴桃、黄桃等。通过指导好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如今,乡镇翁山甘薯干、蔬菜产业,产值已经从原来的500多万元,拓展到2000多万元。”吴振我说。

  如何继续拓展渠道?吴振我的视野也宽阔。他向农户们推介,利用好农博会、电商“舞台”,及时将农产品推销出去,壮大农业经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前,筱村镇五大基地年产值达3亿多元,引育出的黄桃等水果效益良好。

  与此同时,随着乡村发展,旅游业兴起,吴振我又开始新一轮“实验”,面向“新农人”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宣传科普知识,指导更多人成为乡村种植能手,乡土人才。

  “农技推广是一件幸福的事。”在吴振我心里,进入新时期,农业技术不只在关乎农民的“钱袋子”,还象征在乡村发展、绿色发展,他希望继续为新时代农村建设助力。

(记者 王艳琼 通讯员 赖淼莲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56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