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外媒看泰顺   ->   报纸媒体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温州日报】小康大道|人力背骡马驮,听老杨讲“走山访水”故事
来源:温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0-06-09 09:41:00 作者:记者 郭乐燕 周汉祥 报道组 赖淼莲 字体:

  今年夏天, 66岁的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村民李杏珍和老伴,打算回到位于半山腰的梨树丘自然村老家,再开垦几分田地,长住下来。

 

  让二老“弃城还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前不久村里的单村供水站通水了。“路通了,水通了,日子美了。”李杏珍说,过去喝水要沉淀,现在水量大水质也好,和城里一个样。

  村里的供水站通水那天,司前畲族镇水利员老杨也和200余位村民一样高兴:对我们水利员来说,小康就是偏远山村百姓都能用上“放心水”。老杨,是村民们对杨世银的习惯称谓了,1980年,他高中毕业后,培训上岗成为全省首批乡镇水利员。

  现年65岁的他,已坚守水利工作整整40年,2017年本已到退休年龄的他,却选择了退休不下岗。“镇里觉得有些情况我比较熟悉,我自己也觉得身体还行,可以再干些年。”在村民陶钟灵的印象中,老杨人瘦但很有力气,脸上总是挂着笑,“他很热心的,村民都有他的手机号码”。在办公室同事翁慧军记忆中,1个月老杨有20多天都在“走山访水”,检查各村的水利工程。

  不过,自从上月现场察看水源工程时摔了一跤,导致左脚踝骨折,还在养伤期间的老杨,没法再走山路了。“平时走路可麻溜了,现在只能坐办公室打电话、整理数据。”老杨有些坐不住,在微信里托筱条自然村供水站管理员雷朝远发来施工现场的照片。

  2018年,我市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三年行动”,重点改善提升农村尤其是山区村饮水安全,泰顺县是重点地区,而老杨所在的司前畲族镇涉及11个单村供水站的达标提升。当初拿到这份任务清单,老杨喜笑颜开:“小修小补不是长久之计,这是真正的民生实事。”

  “早些年,无论资金还是建设条件都没有现在好,所以建得标准不高,尤其是海拔高偏僻的地方,‘雨天黄泥水,晴天不来水’。”老杨决定,再干三年,圆了让“放心水”流入每一户偏远农家的退休心愿。前两年,该镇陆续建成了包括里光村供水站在内的9个项目,梨树丘自然村供水站是今年需建成的两个供水站之一。

  新建供水站,首先需另寻更充沛的水源,老杨时常清晨就带着柴刀和包子进山了。“我1985年就来司前,这里的山路地形都比年轻人清楚。”年过六旬的老杨体力毕竟不比年轻时,在深山密林里找到一处合适的水源地,往往需来回走上数日,累得两腿发软。“选址既要符合蓄水的地形要求,还要尽量选择离公路近的,这样造价低,维护也方便。”他很有经验地说。

  即便这样千挑万选,在村庄多是依山而建的泰顺山区,水源点与供水站几乎都是车辆无法直接抵达的“远方”,施工难度也更大。比如,梨树丘单村供水站,就建在一片梯田的山坡上,公路到村口后,有段400米左右的山间土路需要人力挑上去。村民陶国忠被疫情困在老家,近两个多月以来,每天数不清多少趟,一根扁担再加两个箩筐,供水站所需的砂石砖瓦等材料,都靠他一点点背上山去。记者空手走在山路上尚且不稳,看着跟前陶国忠的背影一步一步挪得吃力,没几趟已是满头大汗。

  “我们山区不比平原,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一砖一瓦和所有设备,基本靠人力背,甚至骡马驮。”老杨说,去年建成的峰门供水站,人上不去,就是靠“骡子运输队”驮去了砂石等原材料,才顺利施工。埋在地下的水管焊接,工人们还需抬着上百斤重的发电机等机械,穿行在崎岖山路间……这样艰辛的一幕幕,老杨也时常对孙辈说起,并叮嘱着:“水可不只是天上来的,要节约、要珍惜。”

  临别时,记者问:“今年是三年行动的收官一年,明年是不是会正式退休?”可老杨说,他还有个牵挂:现在镇里还在建设城镇供水水源一期工程和供水水厂工程,大概明年下半年会完工。

  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这早已是日常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在这“清澈”的背后,有许许多多像老杨这样的基层水利人默默付出着。

  2018年以来,泰顺县将饮水安全有保障作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通过财政资金“买单”的方式,大力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目前,泰顺县已累计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建设投资9360万元,建成达标提标工程184项,13.8万名农村群众实现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本年度55处农水提升项目全面动工。在全力以赴打好三年攻坚战的同时,该县于去年成立了全市首个农村饮用水管理服务中心,长效落实县级统管。

  来源:温州日报http://m.wzrbw.cmstop.cn/p/125221.html?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