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新闻   ->   乡镇部门   ->   部门动态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沧海桑田七十年,数说发展新诗篇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泰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泰顺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09-27 15:39:00 作者: 字体: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回眸,勤劳勇敢的泰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全面改善。

  、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泰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贫弱,农民主要依靠农耕和手工业维持生活,人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泰顺县经济总量及人均水平均大幅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初期,我县生产总值仅4227万元,1985年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1999年突破10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综合实力持续攀升,2012年突破50亿元,2013年突破60亿元,2015年突破70亿元,经济总量连续跃上新台阶。2018年泰顺GDP达到98.9亿元,较1978年0.42亿元翻了7番。2018年人均GDP(户籍人口)达到26538元,是1978年156元的170倍。

  发展速度高于全国。改革开放后,我县发展步伐明显加快,1979-2018年,我县GDP实现了年均9.7%的增长,高于全国(9.4%)0.3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8.9%,高于全国(8.3%)0.5个百分点。40年中有20年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除1990年受“8.20”特大洪灾影响外,地区生产总值从未出现负增长。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我县生产总值仍持续三年保持2位数增长,2010年以后我县经济平稳发展,生产总值增长保持在7%以上,2013-2018年我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伴随着国民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不断壮大,政府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51年财政总收入43.9万元,199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13.75亿元,年均增长12.8%,从人均2.62元增长到人均3682元。1951年-2018年,一般预算收入从44万元增长到8.76亿元,年均增长12.0%;一般预算支出从24.6万元增长到47.3亿元,年均增长15.9%。

  金融行业发展很快。解放初期,金融业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影响增长缓慢,改革开放后,开始迅猛发展。1954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9万元,平均每人0.75元,1978年增长到109万元,年均增长9.3%,1993年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134.91亿元,1978-2018年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26.6%。1978-2018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从537万元增长到212.8亿元,年均增长23%;2013-2018年末金融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4.9%、10%;金融业增加值2013-2018年年均增长8.1%,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快0.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泰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落后,所有制结构单一,城镇化水平低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泰顺逐步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正式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于合理和优化。

  三产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县国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带动,改革开放后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1978年全县三产比重为57.4:18.9:23.8,1996年三产比重优化为34.6:26.1:39.3,三产比重第一次超过一产成为我县经济的第一大产业,1998年二产比重第一次超过一产,三产比重进一步优化为27.2:28.0:44.8,形成了“三、二、一”的经济结构布局。2008年正逢全球金融危机,二产比重开始下降,一产比重接近平稳,在全县追求绿色赶超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三产比重平稳上升,2018年全县三产比重为8.2:26.3:65.5。

  投资结构日益优化。随着三产结构的优化,投资结构也不断优化。2018年全县三次产业投资比为0.4:6.5:93.1,相比2001年的0:34.2:63.8,一产投资实现0的突破,二产投资占比下降27.7个百分点,三产投资占比提高29.3个百分点,全县投资重心明显向第三产业倾斜。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大,截至2018年,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3.9%,2011-2018年年均增长18.4%,快于同期全部投资年均增幅6.7个百分点。

  农业发展成绩斐然。70年来我国实施的一些列涉农政策、法规,有效地推动泰顺土地制度变迁,特别是“六五时期”(1981-1985年)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1949年-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0.08亿元增长至11.79亿元,年均增长7.5%,其中牧业增长最快,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6%,林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7%。2018年,渔业总产值提高到956万元,自1985年首次破零以来,年均增长20.6%。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全面放开粮食生产计划的背景下,泰顺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分类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形成了以茶叶、水果、中药材、山地蔬菜和生态畜禽为主的五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

  工业经历华丽蜕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县工业以制碗、铸铁锅、印刷、酿造等手工业为主,基础极其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多样,从以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形成了水电、竹木加工、汽车制造、文教制造、黑色金属冶炼等多行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1949-2018年,泰顺工业总产值从100万元提高到34.07亿元,年均增长12.5%。2018年全县工业企业600多家,涉及30个行业大类,80个中类,120个小类。其中规上工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4家企业、装备制造业3家。

  建筑企业迅猛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筑业工艺和技术设备十分落后,绝大部分采用人工操作,人力担挑,常有人戏称泰顺的工程队为“畚箕队”。“九五”时期,“县建”“地建”等部分稍大规模企业技术装备有所提高。1998年全县建筑企业共有18家,以国营为主。此后,建筑业改制重组,至2004年建筑企业降至7家,以私营为主。十八大以后我县建筑企业活力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产值屡创新高,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行业。1997-2018年,全县建筑业完成总产值从1.65亿元增长至153.68亿元,年均增长24.1%。2004-2018年有资质建筑企业从7家增加到60家。2018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37亿元,占GDP比重16.5%,比1992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

  内外贸易日趋繁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个体和私营商业发展迅速,商品进出口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1949-201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4.9%。201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7亿元,是1979年0.22亿元的226.5倍,是1949年110万元的4571.5倍。1999-2018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从1.31亿元增至36.16亿元,年均增长1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从1.75亿元增至14.13亿元,年均增长11.6%。1990年末,我县茶叶、木制玩具、印花草席等产品先后进入国际市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对外开放程度极大提升。2010年以后外贸发展趋于稳定。2002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仅153万美元,2010年增长到1254万美元,年均增长30.1%。2018年实现外贸出口5082万美元,分别是2002年、2010年的33倍、4倍,年均分别增长24.5%、19.1%。

  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日益兴旺。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4.86亿元,较1978年翻了9番;占GDP比重扩大至65.5%,比1978年提高4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一、二产比重57.3、39.2个百分点,成为我县第一大产业。规模以上服务业迅速发展,自2012年国家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以来,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增至16家。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十八大以后,我县立足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牢我县生态特色,深度开发旅游资源。2018年实现旅游综合产值35.92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突5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分别为2012年的5.0、3.7倍。

  、城乡发展统筹推进,民生福祉日益改善

  城镇化步伐持续加快。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安居乐业,卫生条件初步改善,人口发展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化,1949-1985年户籍人口从16.18万增长到31.04万人,年均增长18.3‰。受人口政策影响,1985-2012年年均增长5.6‰,2013-2018年,户籍人口年均增长5.7‰。新中国成立初期,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94.8%。改革开放以后,伴随三产结构不断优化,大量农业人口向中心镇转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推进实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下,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备受关注。据2018年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测算,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5.57万人,城镇化率达48.89%,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8.8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旧社会,泰顺人民过着“竹篾做灯罩,火笼当棉袄,薯丝吃不饱”的凄苦生活。1949年农民人均收入仅30元(《泰顺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收入增长较为缓慢,1949-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了200多元,年均增长5.7%。1985年我县被列为全省五个贫困县之一,实为贫困县之最。1994年全县上下紧抓“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大力发扬“穷则思变,奋发图强”精神,突出扶贫开发,突出基础建设,并用5年时间顺利脱贫。1994-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062元增长到1641元,年均增长11.5%。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7018元,不考虑价格因素,1998-2018年年均增长12.4%。根据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2007-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699元增长到37143元,年均增长11.1%,低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从2.83倍缩小到2.18倍。

  、科教文卫长足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解放前,泰顺科技人员寥若晨星。1978年始设科技管理机构开展科研活动。1987年后,省人民政府先后派浙江农业大学副教授辜博厚、徐梅生来泰担任科技副县长。1990年,全县有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1551人,平均每万人中有48名科技人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创新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全县科技事业发展日益蓬勃。截至2018年末,全县拥有科技型企业134家,其中省级科技型企业70家;专利示范企业5家,其中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10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年专利申请量999项,专利申请授权量461项,是2012年的2.1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0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0.3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0.6%。

  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泰顺教育源远流长,泰顺唐代中叶已有人“设家塾以训子孙”。解放前,泰顺民生凋零,全民文化素质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泰顺中等专业学校空白,有普通中学2所,小学226所,入学儿童不到学龄儿童的50%,98%的农民不识字。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率降低至13.11%,2018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23%,学龄儿童入学率100%。2018年全日制学校55所,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学14所,小学3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2018年全县共有幼儿园48所,在园幼儿9856人。1958年泰顺中学增设高中部,1964年高中升学率居温州地区第二位,2018年达到全市第一。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泰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文人学士世代相续,且有传世佳作,民间文艺遗产也非常丰富。解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推动文化及相关领域投资持续增长。2018年末全县共有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8个(含乡镇图书馆分馆7个),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24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1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102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1941年泰顺县卫生院创办。新中国成立后,泰顺县乡逐渐形成医疗网络,医药管理机构日趋完善,医疗水平显著提高。至2018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1家,其中医院2家,卫生院36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63人,其中医生785人,注册护士636人。全县医疗机构床位1218张,其中医院床位数750张。全年医疗机构诊疗病人182.57万人次,住院人次2.32万人次。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2018年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5.19万人,是2010年的1.3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3.81万人,基本达到全覆盖,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9万人,是2012年的1.3倍;全县失业保险参保1.57万人,是2012年的1.4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6万人,比2010年减少26.7%。2018年列支低保(补助)金5379万元,是2012年的1.5倍。2018年有3088人得到医疗救助,共发放医疗救助金1244万元,分别是2012年的2.5倍、2.7倍。农村五保集中供养人数262人,比2012年减少28人,集中供养率达98.0%。全县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共7个。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36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78人,高校毕业生等家庭劳动力困难人员就业172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1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7%,比2012年下降1.75个百分点。

  百舸争流,千帆竟渡。70年来,泰顺人民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紧跟发展潮流,挥毫写下了建设新泰顺的宏伟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泰顺人民将继续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不断践行“同心、求实、思变、图强”的时代精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注:1.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用不变价。

  2.规模以上工业:2000年以前为乡及乡以上工业口径;2000年-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口径,2007年-2010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2011年及以后调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

  3.1997年至2001年数据为资质等级(旧资质)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数据;2002年及以后数据为所有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数据;

  4.外贸进出口数据为海关统计口径,不包含浙江一达通数据;

  5.2013年以前(含2013年)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4年以后(含2014年)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