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泰顺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泰顺农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不仅农民温饱得到解决,劳动力得到释放,而且百姓餐桌食物越来越丰富,品质也越来越优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同时期的农业改革成果,犹如一道道印痕,铭刻了我县70年农业生产各个时期不断进步的画面。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提升显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827万,2018年117977万,1949年仅是2018年的一百四十三分之一。改革开放后,农业政策束缚得到有力释放,仅1982年一年总产值增幅就增长了86.3%。 1987年总产值达到11620万,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2015年迈入十亿元,总产值达到106203万。
二、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劳作,大量开垦农田,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3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6.2万吨,年均增长2.5%。改革开放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粮食总产量逐年攀升,1979年、 1989年、1999年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7.2万吨、7.7万吨、8.3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2.4倍、2.6倍和2.8倍。二十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粮食单产水平却明显提高。
三、畜牧产品供应充足
1949年,全县生猪存栏仅为1.67万头,牛存栏0.62万头,羊存栏0.33万只,兔子1.1万只,家禽存栏12.09万羽,畜牧肉产品供应极其匮乏。此后,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畜牧业得到较好发展,到了九十年代畜牧业发展达到一个较高水平,1990年全县生猪存栏有12.71万头,牛存栏1.14万头,羊存栏1.15万只,兔子17.04万只,家禽存栏68.82万羽,逐步摆脱肉产品供应不足的状况。进入二十世纪后,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畜牧业零散养殖逐步向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2018年全县生猪存栏4.68万头,牛存栏0.24万头,羊存栏1.04万只,兔子6.46万只,家禽存栏52.12万羽,蜂蜜产量328吨,牛奶产量5457吨,虽然畜牧养殖总量有所变小,但市场肉产品供应却是十分充裕,畜牧产品更加丰富。
四、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21世纪以来,泰顺农业以土地绿色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 “精耕”绿色文章,立足山区特色资源优势,做优特色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建立了以茶叶、水果、中药材、山地蔬菜和生态畜禽为重点的五大主导西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了彭溪黄桅子、万排茶园、柳峰畜牧、峰门蜜蜂、南院茭白、筱村杨梅、司前葡萄、百丈茶果、包洋温郁金、泗溪鲜果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温州西部特色优势生态农业主导产业群。到2018年底,全县拥有茶园面积8.4万亩,茶叶总产量3400多吨,茶叶总产值3.07亿元,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达12.89亿元。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6.42万亩,其中杨梅种植面积3.81万亩,猕猴桃种植面积1.34万亩,杨梅产量1.28万吨,产值6183万元。特色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8万亩,其中黄栀子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成立泰顺县中蜂养殖协会,现有蜂农600人(规模10箱以上)从事中蜂养殖,养蜂专业组织(含家庭农场)80多家,总规模达到20000箱(桶),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
截至目前,泰顺共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6家,农民合作社159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 家,省级示范社7 家,市省级示范社35家,县省级示范社139家,成员9852人,带动18278户。建成省、市两级主导产业示范区8 个、特色农业精品园 27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5 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3 个。建成省、市、县、乡镇统一的“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在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60个,绿色食品7 个,有机食品2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为57.5%,打造中国驰名商标 1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 个,省著名商标9 个,浙江省名牌产品4 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2 个,温州市知名商标15个。其中泰顺“三杯香”品牌成功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首批中欧互认农地标产品”谈判目录。“泰顺杨梅”“泰顺猕猴桃”也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