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隐蔽的后方小南山,是大山深处仅百余人的小村落。
在泰顺县彭溪镇双源村小南山自然村,有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百年老屋,1936年3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就是在这间民居里,讨论成立了浙南特委,也是现今中共温州市委的前身。
如今,这间挂着“中共浙南特委成立旧址”牌子的民居,其主人是卢成良、卢孔毅这对“卢家父子”。
“地下党员黄明星是我的姑父,一天夜里,他带着红军战士来家里做工作,我爷爷拍着胸脯说‘家里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红军’。”卢成良说,从那一天起直到泰顺境内和平解放,卢家的七榴平房,一直是红军在小南山的坚强堡垒。爷爷卢兴努为了掩护红军多次被国民党军抓去,甚至连房子也差点被烧毁。
和平时期,他们守着一段段令人动容的红色往事,传承着作为一名老区党员的红色初心,为革命老区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新时期小南山上的“父子兵”。
一条红军路,一个振兴梦
1958年9月,现年60岁的卢成良就出生在当时刘英的起居室里。直到1999年,卢成良一家才搬入老屋不远处的新房。双源村村委会主任苏伪宜告诉记者,在当地,卢成良一家是最后一个住上砖瓦房的。因为他把大半辈子心思和钱,都花在了8.6公里的进村红军路上。
“以前村里人很少下山,也不知道外面城市的发展。”打从懂事起,卢成良就想修一条下山公路。
直到90年代初担任村委会主任,他的这个念头愈发强烈。“那时县里建设了彭峰公路,到建连村的路时确实是没钱了。”眼看着路修到家门前,卢成良更急了,1994年正月十五刚过,他和几位老区群众跑到杭州,向上级部门争取对老区的扶持,最终获得50万元建设资金。
虽然还面临不小的资金缺口,但有了这笔钱,这条古洞坑至小南山的红军路就此动工了。这一做起来,卢成良就再没放过手:为了筹钱修路,一辈子没求过人的他不仅向亲朋好友借钱,还将房子抵押给信用社借了11万,甚至说服妻子苏式香把家里的猪卖掉抵债,就这样建建停停,1998年路基贯通时,他已经背了20多万元的债。
直到后来,一位镇人大代表得知情况后,将“卢成良为路负债,连续几年都不敢回家过年的事情”向县里反映。2004年,县里拨款了20多万。用这笔钱,村里这条红军路才铺上了水泥。直到今年,卢成良仍欠当地信用社3万元,但老区人民出行再也不难,载着游客的大巴车也畅通无阻。
“欠下的钱慢慢还,要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当时儿子考上了泰一中,负担不起学费没让他读。”时隔多年,儿子卢孔毅辍学打工后又回乡成立了农业公司,但听到卢成良的这一番话,还是红了眼眶。现在,父子俩只有一条心,希望小南山的红色旅游开发好,带动村民致富,老区发展。
记者了解到,去年到小南山的游客仅一万多人,好在,老区人民的致富梦有了新开端。据彭溪镇副镇长夏中秋介绍,当地现已编制完成小南山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去年以来,投入500万元,新建了4公里游步道、断崖亭、同心池等基础设施,与沿线红色景点串联,打造红色路线。
十条家规,一份家国情
临近“七一”这些天,中共浙南特委纪念馆义务讲解员卢孔毅,常被前来聆听红色故事的游客簇拥着。自2007年回村以来,卢孔毅便志愿向游客讲述自己打小听闻的生动故事。
距中共浙南地委成立旧址不远处,就是小南山战斗的遗迹。弯曲的山路如今已铺上平整的石板,从山崖边的一座“断崖亭”往下看去,山下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峭壁。卢孔毅指给记者看对面山上掩映在密林间的红军山洞。
“为了救护伤员,群众把伤员藏进18个山洞,村民黄孔否、苏君究、吴细媚等人冒着生命危险,躲过敌人的严密封锁,为伤员送粮送药。”卢孔毅动情地说,他们都是普通人,也是村民们的祖辈,我为能够生长在这个革命老区而自豪。而在今年正月,首任浙南特委书记郑宗玉的后人也外地特意来到小南山,他们没有忘记我们老区,对老区人民有感情。
这份沉甸甸的红色记忆,卢孔毅不仅一次次向游客讲述,还想将其编成家训:所有食物都是有生命的,不能浪费;见人先打招呼,这是基本礼貌……十条家训融入日常生活,规范着家里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更将对“家”的涵义上升至“家庭、家族、家乡、家国”等层面。
“我们生活在太平年代是幸运的,应该珍惜每一个美好时光。”就读四年级的女儿卢咨谚将这段话写在了日记本上,也记在了心间。
来源:温州新闻客户端http://m.wzrbw.cmstop.cn/p/101971.html?from=groupmessage&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温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郭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