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新闻   ->   文化教育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泰顺3000年|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清明节,泰顺有位孝子为了护母,勇斗老虎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17 15:47:06 作者:陈能雄 字体:

  清明节又要到了,这是缅怀祖先、弘扬孝道的节日。泰顺大多数人长年在外务工经商,有些人在正月初就提早上山扫墓,有些人则在清明节不远千里从外地回乡祭祖。古往今来,泰顺民间流传着许多孝行故事,今天要讲的这件事发生在两百多年前的一个清明节,有位泰顺孝子在扫墓归来的路上,为保护母亲,与老虎展开殊死搏斗。他是如何从一个平民变得像武松那般神勇的呢?

▲陈少梅绘《二十四孝图》之“啮指痛心”,曾母咬指,曾参痛心,指母子连心

古代泰顺“虎患”频发

  先来了解一下古代泰顺的“虎患”问题。泰顺山高林密,溪壑纵横,以前丛林间有豺狼虎豹出没。《新建泰顺城垣记》中记载,有邑民向温州知府丁瓒进言:“山邑苦无捍蔽,虎狼时入攫人,昏晓无敢启扃……”由此可知,当年虎狼伤害人畜的事件时有发生,建造县城城墙,除了有军事防御作用之外,还可以捍蔽虎狼等猛兽。

  《分疆录·灾异篇》中记录了明清时期多次“虎患”,如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秋天,发生老虎伤人的惨事,官府在老虎出没的地方张贴榜文,警戒路人通行;康熙十二年(1673),老虎闯入县城南门,把守城兵王某攫去,人们循着老虎的足迹找到王某,可怜身子已被老虎吃掉一半。

▲《分疆录》记载乾隆年间的“虎患”

  “虎患”最猖獗的时期在乾隆年间,单单乾隆二年(1737),泰顺各地就有老虎“日伤四五人”的记录,连年来被老虎所伤的人数约有三百多人。一时间人们“谈虎色变”,对老虎又恨又怕。到了清朝后期,虎患未息,老虎几次进入罗阳城区。同治三年(1864)夏天,老虎由后山跳墙进入县署后园,它溜达一圈,又跳墙出去。光绪四年(1878)二月初三晚上,又有一只老虎跃入县署后院。正好被更夫撞见,他大声惊呼,闻讯赶来的人高举火把棍棒,群起逐虎。老虎仍然轻松地跃墙而去,它这大摇大摆的样子,似乎是耍威风来的。

  城区尚且会受到老虎滋扰,在四围没有城墙屏障的乡村,更易遭受虎狼之害。有些人在建造房屋时就考虑到如何防御猛兽,如库村世英门建石筑门楼以保安全。

▲库村世英门

孝子为了护母与老虎搏斗

  在明清时期,泰顺山民在山野与猛虎狭路“邂逅”,是件可怕的事,但不是闻所未闻的稀奇事,下洪的陶应完就有过这样的遭遇。陶应完(1735-1807),字秉全,号宏山,自幼胆力过人,率性正直,敢作敢为。齐梦熊(乙酉科钦赐举人)在《宏山公家传》中描述陶应完:“遇柔不茹,遭刚不吐,长通于方,左右俱宜。”是说他为人端方正直,不欺软怕硬,通晓礼仪,言行得体。陶应完克敦孝悌,是个大孝子。他自幼父亲早亡,是母亲张氏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他事母至孝,谨遵母训。

▲陶应完父亲的坟墓

  有一年清明节,陶应完跟随母亲张氏到旺坑出贵垄(今名五爪垄)祭扫父亲的坟墓。在归家途中,忽然遇到一只猛虎,张氏吓得瑟瑟发抖。陶应完也是心中一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赶忙上前用身子护住母亲。他捡起路边的石头扔向老虎,想以此吓退它。

  可是,老虎不仅没有离去的意思,反而咆哮着张开血盆大口,作出前扑之势。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陶应完见路边有根大竹,就快速举起大竹拼尽全力刺向老虎。竹竿不偏不倚,正好刺中老虎的喉咙,穿透脖项,老虎当场毙命。

▲《分疆录·孝行补遗》中记载陶应完打虎

  目击者见陶应完如此神勇,惊叹不已。村里人只听过传说中的武松打虎,无法想象身边人陶应完竟能独力搏虎,认为这是有神灵助力。其实,陶应完的秉性和孝心在关键时刻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为人有胆量有魄力,才不会在老虎面前慌了阵脚。猫科动物最擅长在后面偷袭猎物,若是陶应完惊慌而逃,老虎必会紧追其后,这等同于把薄弱的后背留给老虎。人岂能跑得过老虎,就算年富力强的陶应完能做到,那他的母亲怎么办呢?在那一刻,他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保护母亲的安全,他鼓起直视猛虎的勇气,并聪明地与之搏斗。

▲连环画《武松打虎》

仁爱孝悌,多行善举

  常言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元代赵孟頫在《烈妇行》诗中歌颂邠州军士刘平的妻子杀虎救夫护子的事迹,是亲情让一个弱女子瞬间变得勇敢而强大。所谓母子连心,子女在危急时刻同样会因护母心切而爆发出超乎寻常的能量。民间有种说法,善人孝子的命很难算准,他们日积月累的阴德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生命的磁场,遇吉更吉,逢凶不凶,常能遇难成祥。陶应完能在猛虎前安全脱险,是他英勇果敢,孔武有力,又或许是村民口中所言的“吉人天相”。

▲《宏山公家传》书影,宏山公即陶应完

  清代齐梦熊观陶应完生平善举,认为他有八大优点。“倡修寝庙,公孝思也”,陶应完在嘉庆六年(1801)带头重修下洪陶二府君庙(即忠烈庙,祀洪村陶氏五世祖陶仁备),添建庙宇后宫并造左轩房屋,这是他有孝亲之思;“建竖广厦,公燕翼也”,他建造宽敞明亮的房屋,泽被子孙;“拓大先业,公善继也”,他拓大祖先基业,善于承继懿德高风;“量衡甚平,公心正也“,他处事公平,心地纯正;“扶人颠危,公仁厚也”,他扶危济困,有仁厚之心;“济人饥寒,公德修也”,他周贫济老,具有美好的道德修养;“和以接物,公性纯也”,他谦和待人,本性纯良;“久要不忘,公守信也”,他不忘旧交和旧约,诚实守信。

▲下洪忠烈庙

  这说明陶应完不是李逵式的打虎莽夫,而是受过儒学熏陶的人,有礼义仁智信的综合素养,生平以孝行闻名乡里。在《二十四孝》中有杨香扼虎救父的故事,在泰顺则有陶应完打虎护母的壮举,而且这个孝行正好发生在清明节,为孝文化增添一份浓郁的色彩!

▲陈少梅绘《二十四孝图》之“扼虎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