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外媒看泰顺   ->   报纸媒体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温州商报】“竹海竹山”变“金山银山”
来源:温州商报 发布时间:2019-04-11 09:08:00 作者: 字体:

司前畲族镇去年竹木产业产值突破了3亿元

☉商报记者 王木正

  车间里是忙碌的工人和轰鸣的机器声,鼻尖闻到的却是竹木的清香。位于司前畲族镇台边村景泰北路的浙江利众竹木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厂区里没有其他工业企业常见的化学气味,反倒感觉置身在一片竹林之中。

   这家土生土长的司前企业,以生产竹木工艺筷、竹砧板为主,延伸的茶具、竹制器皿、碗垫、果盘、果菜篮、勺子等竹木日用品已达800多个品种,去年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创办人严汉荣不仅用30年时间将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现代高科技企业,跻身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竹木制品厂家之一,还引领和推动了司前竹木加工产业的发端、形成和提升,帮助当地及周边乡镇村民增收致富,使得当地“竹海竹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泰顺是国内毛竹中心产区之一,总面积20多万亩,司前及周边乡镇的毛竹漫山遍野。“当年没有加工产业,又加上交通不便,村民只能肩扛背挑,把深山里砍伐的毛竹弄出来,然后顺着飞云湖的水路,让毛竹顺流而下到瑞安整根卖掉,一根大毛竹还没有一根甘蔗值钱,有时候还没人要。”现年71岁、已把企业管理交予女婿等企业二代的严汉荣回忆说。眼前的这位老人平和、从容,衣着质朴得就像司前街上随处可见的村民,但说起当年放弃“铁饭碗”创业这一举动,他的言语中仍然透着一股锐气。

   1988年,正当四十不惑的时候,严汉荣担任当时的司前管理区企业办主任,区里希望他能给当时没有工业企业的司前带来零的突破。他决定放弃“铁饭碗”专心办厂,带动更多村民增收。“当时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像样的场地。”严汉荣说,他拼凑了5万元,招了20多个村民,租了村民的房子,正式创办了利众公司的前身——泰顺县司前竹制餐具厂。厂子既收村民运下山的竹子,也收村民在山上已加工好的半成品筷子,然后做成成品筷子,四处开拓市场。

   工厂很快就壮大到400多名工人,而司前一带从事筷子手工加工为严汉荣厂子供货或自己销售的村民也迅速增加到两三千人,并从中涌现出了不少创业者,竹木加工产业在司前迅速成形,1993年左右,一度出现了80多家企业。和利众公司一样,其他竹木加工企业的产品,也从之前的竹木工艺筷、竹砧板等产品,逐渐延伸到办公用品、盛具,并继续向家居家具、装饰材料市场拓展,走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之路,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倾力开拓国际市场,把司前的竹木制品卖到了全世界。

   “目前,司前的竹木制品以外贸为主。”司前畲族镇宣传委员董文豪介绍说,如利众公司,75%的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受国内外客户的好评,成为司前乃至泰顺的一张金名片。一根重约15公斤、收购价为9元-10元的竹子,通过竹木企业的深加工、精加工和走向国际市场,其价值要翻一番、两番甚至三番。

   去年,司前畲族镇发挥利众、泰丰等省市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现有15家竹木企业生产自动化转型进程,竹木产业年产值突破了3亿元。而得益于“竹海竹山”里挖掘到的“金山银山”,企业和进厂上班的村民、为企业提供竹木原材料等产业链配套的农户和从业者多方共赢,“仅利众公司近年直接和间接带来的经济收益,分摊到全镇1.9万的总人口上,平均每人每年能增收5000元左右。”董文豪认为,多方共赢也助推着司前竹木产业今后的良性快速发展。

    来源:温州商报https://h5.newaircloud.com/news_detail?newsid=7004020_wzsb&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