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新闻网讯(记者 翁青青)他是非遗新闻人物,更是泰顺非遗保护的带头人,2017年因重修三座国宝廊桥,感动温州。2018年,上榜“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他就是现任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的季海波。
“非遗工作不能等”是季海波的口头禅,15年来,他夙夜在公、心无旁骛,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非遗保护的专家、学者。他也是非遗保护的劳模、功臣。
我县是“木偶之乡”,季海波出生于三魁镇营岗店的一个木偶世家,他的父亲季桂芳先生是泰顺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季海波自幼随父亲学习木偶雕刻及彩绘技艺。
“我小时候所生活的那个环境,比如说张宅村、薛宅村,这些都有很多让我着迷的地方。年少时期,包括后来在温州技校读书,学的实用美术,我后期的一些工作习惯,可能在读书的那个时候,就已经烙下很深的印记了。”学成归来后,季海波记录和创作了大量反映泰顺乡土生活的摄影作品,这也为后来的非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中秋节,本是欢庆团圆的日子,但因台风“莫兰蒂”的肆虐,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三座国保廊桥在洪水中被冲毁。那一刻,身为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的季海波失声痛哭。救桥如救人,化悲痛为力量,一场万人寻找廊桥木构件的行动在他的倡导下轰轰烈烈地展开。
在那一年里,季海波花白了头发。在许多现场采访的镜头中,人们经常看到季海波那双充满血丝而又坚定的双眼。灾后第10天,三座被冲毀的廊桥构件有八成被找到。历时6个月,便完成了勘探、设计、立项、论证、审批等前期工作。2017年10月,泰顺三座国宝廊桥修复成功。
“工作无小事,非遗工作不能等”,自2003年以来,季海波在非遗发掘、保护与传承上倾注了全部的心力,共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6项,省级15项,市级102项,县级150项。在浙江非遗资源大普查期间,他带领团队普查非遗线索3.2万条,项目2738个,非遗普査档案可以堆成数米高、数十米长。
季海波说:“我们经常说,在每一分钟,都会有一个身怀绝技的老人家去世,会带走很多绝艺。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说是与时间赛跑。”
2013年,季海波受邀在美国第二届廊桥学术研讨会上做《从藏在深山到跃居世遗》的中国泰顺廊桥保护专题报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浙江文澜讲坛都有他的足迹。2018季海波和冯骥才一同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其实我从来没有离开泰顺,我们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深厚的文化遗产资源,更重要的是有我们泰顺人不屈不挠的那种泰顺精神,我想泰顺会做得更好。”季海波说。
(编辑 毛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