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来源:泰顺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01-11 10:06:00 作者:项静静 字体:

  泰顺新闻网讯(通讯员 项静静)“泰顺三件宝,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地瓜丝吃到老。”这句俗语概括了上世纪50年代之前,泰顺县老百姓的生活。“火篾当灯草”指的是没有电,人们只能以烧竹篾照明来代替电灯。

  “泰顺县地处山区,没通电的时候,晚上山里头一片漆黑,农活干不了,人们早早吃完饭睡觉。”78岁的陈华共是泰顺县供电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参加工作至今,他见证了泰顺电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我小的时候没有电的,家里只有一盏煤油灯,往灯盏里放一根灯芯,再倒点煤油,就这么点着,就一点微弱的光,夜里写字都看不怎么到,那个烟飘过来眼睛也不好受。”回忆起没电的日子,陈华共连连摇头。

  1954年11月,泰顺县百丈口村村民在一间民房里创办了泰顺县第一座12千瓦的私营火电厂。1955年,百丈镇东岸村建成了泰顺县第一座水力发电厂。1958年7月,泰顺县建成第一家国营水电站。“装机规模小,每天发电3到4小时,当时是包灯制的。一盏灯,15瓦,九毛钱到一块二。”陈华共说。虽然这座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只有3千瓦,却开启了泰顺县的水电事业。此后,全县各乡村的小型水电站纷纷建成,山区群众逐渐告别了烧火篾的日子。

  “罗阳镇溪尾村村口那座老房子就是第一家国营水电站的旧址。”提到国营小水电,陈华共感慨万千。这座电站距离县城只有1.4千米,除发电机房外,还架设了一条6.3千伏的输电线路。那时,架线要从这根杆到那根杆是要几个人拖着线下到山谷再爬上对面的山头。山上没有路,架线难度非常大。1965年,万排乡建成当时泰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并架设了第一条10千伏线路。万排电站有两台250千瓦的发电机。“那时候,群众看到电灯,真是高兴得手舞足蹈。”

  陈华共介绍,上世纪70年代前,泰顺各地用电主要靠乡村集体或私人办小水电。之后,一批骨干电站建成,泰顺县电力企业管理机构逐步健全,用电保证率逐年提高,一些工业、乡镇企业及农业用电量明显增长。1981年,泰顺县先后建成了两座35千伏变电所,架通了一条35千伏线路,建立了县调度机构。泰顺电网形成了县内独立电网。1988年2月,泰顺电网并入华东电网。电力事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照明问题,还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1999年10月,全县所有村庄通电。

  但由于泰顺山区处于电网末端,点多线长面广,供电半径长,电网较为薄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用电量也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更为显著。“一打雷就停电,企业生产、日常生活都受到影响,特别是台风天,一停电就得好几天,影响的范围还特别广。那时候只要台风来了,每家每户都会买上几根蜡烛,或者备着几把手电筒。你看,现在电网越来越坚强了,谁会买蜡烛照明啊。”说起此事,陈华共显得稍许无奈。

  2007年,国家电网全面启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泰顺县供电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2012年,泰顺县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县验收。2013年,泰顺县累计通过新农村电气化乡镇验收命名10个,占比100%。在此基础上,2014年,泰顺县供电公司进一步加大电气化建设的长效管理,加大电网建设与改造力度,扩大新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面,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电网装备简陋、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不高等落后状况,圆满完成了“村村电气化”创建目标。

  波澜壮阔40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泰顺电力人秉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跨越,先后建成了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建成35千伏变电站6座,农村电网结构、供电服务质量、电压质量、供电可靠率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和改善,并惠及二十几万山区电力客户,有效满足了泰顺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进了山区电网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编辑 毛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