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三农   ->   农家乐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生态大搬迁 移民下山奔小康
来源:泰顺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01-08 10:45:30 作者:陈祥磊 张春月 余丽 字体:

畲族风情园 胡昌新摄

  泰顺新闻网讯(特约记者 陈祥磊 张春月 余丽)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路远致富难。我县是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县、交通最偏远山区县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县。

  我县地处浙南边陲,山峦纵横,涧谷幽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据统计有179座。由于区位条件差,总体发展滞后,现在仍是交通“三无(无高速、铁路、一级公路)”县。此外,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山高路远、村穷人苦,这一度是高山百姓普遍的痛点,生态搬迁民安民生民富工程,正是撬动生态保护、除险安居、脱贫攻坚、山区城镇化的有力支点。

  15年前的2003年,泰顺头号民生工程“下山脱贫”,就是从峰门乡起步。而这个起步的依托则是司前镇。司前除了带动峰门,还将黄桥、竹里一并纳入建制镇的范围,这就是当年创新移民模式的“一镇带三乡”。在这次尝试之后,我县继续实施跨区域移民,生态大搬迁移民等。走过15年“搬迁”路,我县以“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为引领,至今年11月已实现20786户74287人移民安置,约占全县常住人口四分之一的农民实现“乾坤大挪移”。

  如今,我县又全力推进“三个1.5万”生态搬迁平台建设:再用3年时间,将生态敏感区、地质灾害点、城乡危旧房等合计4.5万群众迁移到安全区域集中安置,走出一条避灾除险、下山脱贫、城镇集聚、生态保护多赢的路子。

  让山民下得来

  罗阳镇鹤联村村民韦开波的手机里,至今保留着深山老宅拆除时的照片,老宅用泥土和木头搭建,冬进风、夏漏雨,破损不堪。

  “困守深山没出路,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很不便。”韦开波回忆说。享受到县里的生态搬迁政策,如今,他已住进县城无区域生态移民区“阳光家园”楼王位置的“黄金套型”,小区周边就是泰顺体育馆、泰顺中学、泰顺中医院,116平方米的居室显得格外温馨。他给我们算了笔账,当时购房每平方米4000多元,总价约50万元。韦开波说,他实际只需支付50%,大约25万元,另一半用公积金贷款,每个月只用还1525元。另外,老家农村的宅基地“交公”置换还能享受补贴。15年来,泰顺先后实施下山脱贫、“一镇带三乡”、跨区域生态移民和生态搬迁等系列工程,实现生态搬迁20786户74287人,黄桥、峰门等4个行政村整村搬迁,317个整自然村搬迁。

  如今,“无区域生态移民功能区”一、二期已建成可供置换公寓房1290套,总用地120亩。通过置换,复耕农村宅基地270亩。而从2016年至今,我县将“大拆大整”、灾后重建、抗震抗台、异地搬迁等工程有机整合,3年内推进罗阳无区域生态移民区、15个抗震安居小区、18个乡镇异地避灾移民小区的“三个1.5万”生态移民搬迁平台建设,已有2.5万群众圆了“安居梦”。

  让移民稳得住

  从畲族风情园步行不到10分钟,宛若童话乐园般的司前畲族镇幼儿园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我县首个按省一级标准打造的乡镇公办幼儿园,9个教学班可容纳幼儿270名,设有小剧院、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室,户外有塑胶跑道操场,并逐步形成“百语启蒙·畲韵怡园”的办园特色。2012年投用后,司前镇以及峰门、黄桥、竹里三乡的畲乡娃,均可就近入读“省一级”园。

  生态搬迁的成效,不单单是下得来,我县更坚持“稳得住”而致力于教育、就业、交通、就医等事关民生项目的公共服务配套的不断完善。距离“阳光家园”不远处,是经营7年的罗阳迦勒鞋帮加工厂,每年光是工资就发出去100万元左右。厂内80多名工人,基本上是家庭妇女。“在家门口挣三千,也比在外面挣五千好。”蓝爱珍已经是厂里的熟练工,从6年前儿子上初中便开始在县城租房。而在整个泰顺城区、中心镇,共有来料加工点1388个,实现9.7万人在“家门口”就业。

  在司前畲族镇,浙江利众竹木有限公司董事长严汉荣不仅将竹木生意做到了海外,还向下山群众敞开了大门。通过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让他们下山可就业,增收有门路,现有员工达385人。当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5年前的不足4010元,提高到16950元,实现了“翻两番”。

  为有效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题,2003年至今,我县仅县级财政对医疗卫生支出6.55亿元,完成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中医院迁建工程等建设;计划再投入2.07亿元,推进县妇幼保健院建设、三魁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等工程。实现百姓的就近就医。“

  随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在镇上生活更方便了,补助政策更让看病少花钱,读书不花钱。”司前畲族镇副镇长林华说,“一镇带三乡”不仅为司前带来人气,更带来集聚发展“红利”。去年,全镇项目建设资金达3亿,防洪堤工程、饮用水工程、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齐头并进。而在全县,15年累计投入重点投资346亿元,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切实解决下山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

  让移民富得起

  早在15年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精准扶贫模式就在我县率先开展,当时干部到村与贫困户结对,下到户里联系群众,农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我种草药他回收,生活从此有盼头。”仕阳镇董源村困难村民董步化与村干部董步催结对后日子越过越红火。“师父”董步催手把手传授他中草药品种选择、培育、施肥、收获加工等技艺,还发挥自家专业合作社优势,回收药材解决销路,帮助他每年增收5000多元。

  农户下山,产业上山,搬迁腾退出的田园山水湖,成了养蜂酿蜜的“百花谷”。司前畲族镇峰门严庄洋徐宅村的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严立超,是远近闻名的“蜂王”,今年又有30多户低收入农户和他结对,共同奋斗“甜蜜”生活。司前畲族镇副镇长雷晓华说,因为从事着“甜蜜的事业”,村民们都说自己这里是甜蜜村。

  “只要有人来问养蜂技术,我都有问必答,这一箱蜂能收入好几千。”对照着镇里给自己的低收入农户增收“铁任务”,严立超一个个上门对接抓落实,送蜂上门、传授养蜂技术、回收蜂蜜帮着销售……一系列帮扶组合拳下来,蜂农每年保底可增收3600元。前不久,泰顺县中蜂养殖协会成立,严立超又收了几个“徒弟”。截至目前,他经营的百花蜂蜜合作社共拥有养殖基地19个,蜜蜂5000多箱,带动低收入农户200多户。

  人有一技长,就业心不慌。为了更多人走出大山找出路,2003年,我县率全省之先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还专门为外出劳务提供诚信担保和法律援助。2004年,在全面总结泰顺经验基础上,全省推广提出了“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15年来,我县累计开展下山农民培训116期、培训下山农民1.15万人次,有序组织下山农民劳务输出59批次、有序组织劳务输出4025人。

  以一个领头人带动全村,一个合作社带动一批人,通过下山移民、分流安置走出大山困守,7万山民的命运,也因下山而改变。据县委农办(县农业局、县扶贫办)主任、局长周德黎介绍,作为国家生态县和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县低收入农户仍有12260户22871人。因此,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以安居为前提的生态搬迁仍是重点工作之一。接下来,我县将同步推进以产业扶贫、来料加工、光伏小康、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在内的“扶贫六法”,开展精准帮扶。

(编辑 毛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