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外媒看泰顺   ->   报纸媒体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温州日报】小康大道|泰顺9万移民“下山记”
来源:温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0-04-28 16:48:00 作者: 字体:

  “五一”临近,泰顺山水间的美丽畲乡司前畲族镇,是不少人的旅游目的地。“我家民宿10来天前就订满啦!整个‘五一’期间都没房了,不好意思。”这番话,是该镇左溪村“曲岸溪边”民宿主陶育利每天都要不断重复的。

  陶育利的家,是依山傍水、“土墙青瓦蓝腰带”的“畲乡小院”。2014年,当地结合农房审批改革试点项目,对危旧房进行拆迁改造,在中心村建成“乡村院落式”住宅共17幢,陶育利就是43户搬迁下山的农户之一。如今,不仅自己住上好房子,陶育利还和10来户邻居共同当起掌柜,畲乡特色民宿经营得有声有色。

  泰顺是典型的山区县,老百姓“穷在山上,苦在路上,落后在分散上”。历史的经验让当地政府和百姓都形成了共识,下山,是脱贫的治本之策。

  2003年,泰顺全省首创“一镇带三乡”移民模式,启动建设司前畲族镇左溪大桥北的峰门一期新村。这一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到泰顺下山移民点进行调研。此后,泰顺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生态搬迁实践,至今已有9万山民下山脱贫,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  

  最优政策再优化住房保障“不落一人”

  在筱村镇中心,一排排黄色外立面的安置房矗立在路旁,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温馨。

  这是即将完成基础配套而交付的枫岙抗震安居小区一期。“这里是黄金地段,距离高速互通口只有200余米,周边还有小学、超市等配套。”镇党委委员柯启龙介绍道。

  去年农历三月十八,枫林村村民王逢健一家就搬了进来,算是整个小区274户中最早搬迁入住的。在小区里遇到时,王逢健热情地带我们“回家”,走过三层楼道,打开智能门锁,妻子王晓琴张罗的午饭香气扑鼻。“我们家是120多平方米的四居室,说出来不怕笑话,这是我们一家四口第一次住上自己的房子。”

  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王逢健打开了话匣子:老家是在半山腰,土木结构的房子,早已是危房了。为了孩子上学,自己跑工程方便,一家人这十来年一直在镇里各处租房住。所以小区主体一完工,就早早装修搬了进来。按我们俩口子的收入,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买房,是不敢想的。

  对于像王逢健一样,长期游走在大山和城镇边缘的百姓而言,泰顺县生态搬迁系列优惠政策,成为一道洒进生活的明媚阳光。该县千方百计降低农民购房成本,不仅按成本价售房,所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由政府买单,下山农民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享受1.74万元的地震灾后重建补助、宅基地复垦补助等,此外,还提供贷款贴息和水电、通信、电视等费用减免,堪称全省最优。这一揽子优惠政策,王逢健一家拿到了7万多元的购房补助。

  虽然已住上梦寐以求的新房,但王逢健的心里仍有牵挂。“我们一家三兄弟,大哥也搬下来了,二哥属于低保户,实在没钱买房,到现在还一个人住在山上老家。”

  “破解困难家庭搬迁难问题,也是今年生态搬迁工作的重点所在。”该县生态搬迁办常务副主任刘录之告诉记者,考虑到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已在安置小区中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小户型,基本在50平方米左右。除了享受原有的优惠政策外,按照低收入农户、特困户等还可享受最高每人9万元左右的政府补助,近期还在筹备设立泰商帮扶基金会等方式,面向社会筹资。

  连日来,针对困难群众房屋存量情况的摸底调查,正在各镇铺开。根据该县生态大搬迁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显示,今年泰顺确保全县再搬迁1.5万人以上,其中,地质灾害隐患区搬迁农户、危旧房户、低收入农户等为重点搬迁对象,且安置补助标准在原先基础上持续优化。而王逢健二哥也在近日列入困难家庭危房户,成为重点搬迁对象之一。

泰顺县司前畲族镇畲族风情园打造高品质搬迁山区样板。李永在摄

  增收门路再拓宽小康路上“不落一户”

  今年3月,经纪人夏玉林将来料加工点搬进了南浦溪镇库尾垄抗震安居小区内的“廉租房”。陈云美坐在缝纫机前,一天能挣200元,最令她满意的是,家门口就能上班。

  “有活干才能稳得住,所以在建设时我们就规划一幢楼用于产业配套。”南浦溪镇副镇长潘韦奇告诉记者,虽然也有其他经营户找上门,但考虑到能带动更多人就业增收,我们还是租给来料加工点。目前,夏玉林近3000平方米的场地,年租金7万多元,头两个月减免。

  在泰顺,规模不一的来料加工点,已是各个安置小区的“标配”。该县还就“廉租房”专门出台奖补政策,近年来,面向从事来料加工的低收入农户以及经纪组织等,共发放奖补资金100多万元。构建了“一搬迁点一来料加工点”的格局,已实现49个异地搬迁小区全覆盖。

  据刘录之介绍,围绕“下山居住,上山致富,人才回归,产业兴旺”这16个字,泰顺提炼打造了5大增收渠道。除配套小微企业园、来料加工点,实现就近就业外,还有林地统一流转发展产业、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等。去年10月,泰顺县人口集聚与农民增收致富改革试点,被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有着泰顺“蜂王”之称的严立超,也是下山移民中的一员。在山下的峰门二期小区“安家”后,他相中腾退出的山水田园。 2009年,严立超成立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在山林间打造养蜂酿蜜的“百花谷”,不仅年收入翻了10多倍,他还受聘成为“创业导师”,带动300户低收入农户每年保底增收3600元。泰顺县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获评全国示范社。“农户下山,产业上山”,让山林成为养蜂、蔬果、茶叶等绿色产业的广阔天地。

  今年,泰顺持续探索做深做足生态搬迁“后半篇文章”,瞄准“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发展定位,一场城乡环境面貌的比拼在泰顺各村镇中如火如荼地展开。

  “作为去年‘两最’工作的升级版,今年在全县创建21个‘最美乡愁村’以及美丽城镇,通过统筹推进环境整治及项目建设,为产业找到落脚点。”连日来,刘录之和同事正忙着开展“最美乡愁村”项目评审,不少方案被打回,“规划要高标准、立足长远” 。

  筱村镇五蒲村是“最美乡愁村”创建村之一。“我们村田地不多,发展主要靠旅游。方案刚出来,今年要完成美丽田园、登山健身步道、小广场等项目。”该村党支部书记翁细赢和村“两委”早已看到“乡愁”二字的价值,2016年,发动村民收集数百件老物件,打造了“村史陈列馆”。静谧的小山村,正在传承乡愁中实现产业振兴,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温州日报http://m.wzrbw.cmstop.cn/p/122757.html

  记者 郭乐燕 周汉祥

  报道组 赖淼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