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人文   ->   影像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泰顺3000年|泰顺这个古村落,用两座大院诠释“文武双全”
来源:泰顺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01-17 16:43:59 作者:本期撰稿:王叶婕 图片:筱村镇,部分来自网络 字体:

  在泰顺,散落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村,随处可见百年以上的老宅。其中,泰顺县筱村镇徐岙底古村落,历史悠久,布局精巧,底蕴深厚,静静地伫立在山水间。

  它恰似《诗经》里的蒹葭,就像渔火悄悄睁开的眼睛,蒙着神秘的面纱,朦胧而又美好,羞涩而又有内涵。

徐岙底印象

  筱村徐岙底,落座西南面东北,前有玉溪萦绕,后倚金山,左右群山环抱,奇峰对峙,似龙虎踞镇之势。村落内小溪自南向北汇入玉溪,村中山泉潺湲,古树苍翠,环境优美。

  一条鹅卵石径逆溪而上,贯穿全村,成为古村落骨架,间或有横巷交织,共同构成网状脉络,街巷两侧古民居依脉而生、错落有致,密集、散列兼有,农田、菜畦散落其间,形成“田中有村、村中有田”的典型山区村落风貌,并与“国宝级廊桥”文兴桥南北方向遥相呼应,形成“古桥配古村”的优美格局。

  走进徐岙底,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巷道纵横,袅袅炊烟升起,鸡鸣犬吠成曲,总有一座小院在你毫不防备的时刻,一下跃入眼帘,忍不住用手轻轻抚摸那磨砖对缝的墙体,轻启被岁月侵蚀得颜色斑驳的大门,微醺的风徐徐吹来,有烟火的味道,有浅浅的思绪,这就是古村落里人们日常生活的居所!

  当地的建筑完善了它遮风挡雨、保暖安居的基本功能后,最终成了人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它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更包含着人们生活的理念,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种对故里的眷恋,是一种对家的感觉……

村名“徐岙底”的由来

  在徐岙底居住的人并不姓徐,而是姓吴,据记载,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牺牲。其灵柩扶归乡里,途经玉溪(今徐岙前之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霖,当地因久旱而欠收的田地连年丰收。乡民为纪念他便将其地称为“徐岙”,后又在村中立祠祭祀。

  徐岙底吴氏系新山(现南浦溪镇)唐谏议大夫吴畦的后裔,吴畦四世孙吴承褚由库村迁居筱村柏树底,越几世后,承褚后裔吴莱羡徐岙“曲径坦途,引人入胜,崇峦叠嶂……自成幽秀。”于宋端平三年(1236)自柏树底析居徐岙底,七百多年来,吴氏家族“诗书礼相传,簪缨相继,可谓能光其祖、显其宗矣!”

文元院

  这是一座最能体现徐岙村落里人文气息的古民居,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文元院的主人公吴存经,字王纶,号郁庭,生于乾隆辛酉年(1741),卒道光己丑年(1829),吴存经于清乾隆甲戌年(1754)取入县学,庚寅年(1770)成为附贡生。

  文元院里所建许多构造延用了宋式做法,如门楼的木质抱鼓石,稍饰雕刻,纹样清晰,古朴且大方,院落地面用卵石铺出花纹,正房和两厢也采用较多的雕饰,风格朴雅,门槛上方,边缘残留的传统深蓝草花以及院里房间的窗花,飘逸俊美,绘法规整细腻,草花自如舒卷,生动而从容,彰显了当年工匠的精湛手艺。至今门楼檐下仍悬着其立的“文元”匾,与前方的举人府相映生辉,一座小小的村落,用两座院子就生动地诠释了“文武双全”。

  吴宅右厢房的二楼有一间是吴存经当年的读书房,房间虽不大,但顶上作有藻井,显示出与众不同。走进读书房,似乎还能看到当年在微弱的烛光下,伏案苦读的吴存经。传说中的吴永经一表人才,不但饱读诗书,而且为人好施善缘,常接济村人,为村里修路等,据说当年祖上曾有一本用小楷书抄写的家事记,记载着吴永经的乐行好善之举,只可惜文革之时被抄,只留下“一盏灯火夜深红,猛着心时不计工。他日风云能际会,定应平地步蟾宫”这样的诗句,在《南窗夜读》里,穿过前清岁月,带着淡淡墨香与他的善举之心,如同芝兰之香萦绕在文元院的门楣上。

  而每次走过这座古宅,也能想像得出,当年那温暖的春日下,一位儒雅的男子手拿诗书,在这间读书房里,背着手,高声诵读,任日月流转,任时光荏苒。窗外,鸟儿鸣啾,清泉汩汩流淌,如同他的思绪,随口吟唱出黛瓦白墙深处的旧事,用书生意气,轻轻叹咏那雕花绣楼里的如烟往事。

举人府

  举人府位于徐岙底村落的左前方,主人公吴永枫于清乾隆年间考取武举人,名列全省第三十七名,候选卫千总。功成名就之后,吴永枫回来兴建了举人府。

 

  举人府整体为四合院式,从长巷的一侧进去,可看见立在门楼外的数块旗杆石,上面刻记着屋主吴永枫当年考中举人的年月,门楼上悬挂着名为“登科”的匾额,倒座门楼设三间,大厅正中曾存放有一把百斤大刀,俗称关老爷刀,是当年吴举人使用的武器,据村民讲当年吴举人喜欢在村里的后山弯的“跑马场”舞大刀骑战马。房子中间的开阔处有一个非常大的天地坪,铺设着鹅卵石,有着各种图形,也是吴举人习武之地。

  房子的廊檐有许多精致的木雕,为东垟林姓师傅所雕刻,相传吴永枫为请动这位师傅,花了重金,而林师傅感念于吴举人的为人,率众徒弟,光画图纸就花去了半个月时间,尽心尽力共花了三年的时间方将举人府盖成。举人府落成当日,村人出资送了吴永枫一把重约180公斤的大刀做贺礼,这把大刀类似关公手里的样式,成为吴举人的生前最爱,加上吴永枫之前自己打制的两把大刀共有三把。

  关于吴永枫,传说中是个典型的美男子,为人非常谦虚谨慎,精通兵法,相貌堂堂,身长九尺,面如红枣,长髡发卧蚕眉,每天清晨闻鸡起舞,跑马、习武是每天必练项目;据族人们称,当年这位先祖可以用脚趾站在大桥边缘,耍弄这三把大刀,大刀舞过之处,树叶纷飞,落英缤纷,场面非常壮观,常让村里的小孩看得痴迷,也因此在村里兴起了一股习武之风。

  只可惜他生前留下的三把大刀,在“文革”期间被毁了一把,另一把180公斤的也在文革后被窃,仅留下一把120公斤的大刀。据留守村里的老人讲,在2006年的冬夜里,曾听到一阵拖拉机的声音,第二天起才知仅剩的一把大刀也被盗,被盗的第二天,举人府里大堂上吴永枫生前最爱的木雕也神秘失踪,现在也不知那把大刀流落在民间的哪个角落。如今大堂内仅留下一座刀架,默默述说着主人曾有过的辉煌。

双心路的故事

  在徐岙底古村,有一条名曰“双心路”的石径,从“样貌”上来看,远远望去,它比村子里其他的“马路”都要大上一号,这是由两条鹅卵石拼成的一条路,一到雨天,路面就格外的整洁漂亮,甚是赏心悦目。

  这是一条“有故事”的路,建于明朝,故事里的主人公为叔侄两人。据说,以前这条路非常泥泞,唯有边上一点点的泥质较硬,因此这叔侄俩无论谁走在这条小路,如遇村人,总会礼让村人先行,自己再走;如若两人同时遇到走这条路,便会互相谦让,挪出好走的一边给对方,还常因为互相谦让,而误了不少时间,成为村中美谈。

  后来这侄儿当了官,衣锦返乡时,叔叔到村口接,走到这条路时他们却犯难了,这条路只能通行一个人,那么,谁应该走在前面呢?按辈分排应该是叔叔走前面,但是按官职排却应该是侄儿走前面。而叔侄俩早就有心为村里做点事,两人一商议,决定共同出资为村里修一条路。据说修此路时,全村上下老少全都出动,送水搬石,铺路出力,都来帮忙修路,在那个全靠人力的年代,在最短的时间里,修成了这条有着动人故事的小路,并取名为“双心路”。

  如今,走在这条特殊的“双心路”。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叔侄二人在这条小路前,文官下轿,并排而行,携手而行,侃侃而谈,笑语晏晏的情景,而有关徐岙底村民互相谦让的美德也经村民们口口相传,流芳千古。

  结语悠悠往事越千年,青山碧水映流年,在这座坐山望溪的村落里,有一种心动,叫筱村徐岙底,它低调而又温婉,活在红尘中的你,也许只有来到筱村徐岙底,在这种落日残阳,萧瑟秋风的感觉里,才能找到你想要的干净;在山野的熏风和山风的淋浴里,才有你想要的世外。而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故事以及传说,恰似《诗经》里盛开的不知名小花,淡若微风,却让你精神有光,灵魂有香!

(编辑 毛晓辉 来源:泰顺3000年)

泰顺县融媒体中心(泰顺县广播电视台)全媒体矩阵:

微信公众号:泰顺新闻(tsxw0577)

新闻客户端:今日泰顺APP(下载地址:http://tsxgbdst.appsback.sobeycloud.com/download/app?tenantid=tsxgbdst)

纸质媒体:《今日泰顺》

网络媒体:泰顺新闻网(http://www.tsxw66.com)

电视媒体:泰顺电视台

广播媒体:泰顺人民广播电台(车载收听:FM97.2MHz)

新浪微博:泰顺新闻网

(全媒体投稿邮箱:tsxw666@163.com,新闻热线:0577-6758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