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新闻热线:0577-59299065|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泰顺新闻网   ->   人文   ->   人物   ->  正文
推荐视频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
收藏濒临失传的老物件 追寻民俗文化的记忆——记最美泰顺人欧祝斯
来源:泰顺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5-16 16:04:00 作者:章海玲 字体:

  泰顺新闻网讯(记者 章海玲)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物件在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里逐渐被淘汰甚至消失了。这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老古董”,在欧祝斯看来却是见证人们生活变迁的无价之宝。18年来,他耗尽家财,收藏了近万件清代至民国的古老民俗生活器具,18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欧祝斯保留了祖辈的宝贵遗产,架起了民俗文化传承的桥梁。     

  收藏之路 始于拐杖

  欧祝斯是土生土长的雅阳人,今年68岁,这个生于解放初期、走过改革开放的老人见证着生活的变迁,对于一些“老”的东西格外有感情。说起这些收藏,都源于一根铜拐杖。2000年,欧祝斯还是雅阳建筑公司的一名建筑工人,一次,他去福鼎办事,偶遇路边摊上出售一根铜质拐杖,甚是喜欢。想到70多岁的老父亲走路腿脚不方便,欧祝斯当即就买了下来。

   “我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根拐杖雕着龙的图案,长柄上还雕刻着102个“福”字和102个“寿”字,实属罕见。不过,老父亲觉得身体健康,走路根本用不着拐杖,坚决不要。我便把它带回家,竟越看越喜欢,就萌生了收集农村老器具的想法。”

  此后,他经常到村子里转转,见到老人便主动上前询问家里是否有老器具。后来,别人知道了他的爱好,也会主动把自家用不着的老器具送过来给他。因为不喜欢欠人情,欧祝斯总会给他们一些钱财作为回报。渐渐地,欧祝斯收藏的老物件越来越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以物记史 寄情于物

  在农村,生活用品或者是农具一类的老物件,比如土砻、米磨,祖祖辈辈都用过。他们是被历史长河赋予生命力的东西,代表着过去老一辈的智慧。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它们慢慢消失了。但是,老物件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家用,还有发生在那时的点点滴滴。

  土砻形似石磨状,主要由毛竹、木料、黄泥、松针等材料做成,是古时候的碾米器械,由垄脚、垄芯、垄盘、垄担、垄身、垄牙、垄甄、垄手等机件组成。它的加工原理是通过垄甄与垄身的互相磨转,把谷子磨破,使谷壳和谷粒分离。“以前吃一点米饭很不容易,种植、收割、加工一道道工序都要人工操作。一般人都吃不起米饭,仅有的一点米饭只留给家里病人、小孩、孕妇吃,如今土砻已经失传了。”欧祝斯说,“在我们泰顺,最早的土垄是用石头做成,现在几乎见不到,还有一种是圆木做成。” 

  欧祝斯拿出一根长长的、扁扁的竹条说道:“这是火篾,旧社会生产落后,物资匮缺,人民生活困难,照明既没有电灯,也没有煤油灯,以前人们就用火篾当做照明工具,它和火篾插配套使用。”随即,欧祝斯又拿出了一个像秤锤一样的东西——火篾插。“火篾插是由砖瓦泥加工多孔烧制而成,也有用软石雕凿多孔,古时候房屋都是木柱结构,人们就把火篾插挂木柱上,插上火篾,点上火,就可以照明了。这种照明方式比较古老、罕见,过去泰顺有一首歌谣就是关于这个的:‘泰顺真正好,泰顺有三宝,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茴米丝吃到老。’”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食品机械化制作后,年糕印模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流传于世的年糕印模已越来越少了。在欧祝斯家里,他收藏了大大小小五六十个的年糕印模,有木制的、陶瓷的,长方形的、园形的,各色各样……有的印模上雕刻有“福”“禄”“寿”“囍”字样,有的画着龙、凤、鸳鸯、鱼等吉祥物的图案,有的画着花鸟的图案……

  欧祝斯说:“以前,印年糕是过年走亲戚必备的礼物。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 代表着‘好时运’。 40年前生活条件艰苦,一般人都吃不上大米,年糕也很少见。只有过年的时候,大家才会打一点年糕,不过打出来的的年糕不是给自己吃,而是送给亲戚朋友。印着“福、禄、寿” 字样和吉祥物的年糕是对亲朋好友最好的祝福。”

  “过年走亲戚,一般朋友要送6根年糕,送姑姑8根或者10根,女儿回娘家要送12根。过年前夕,小孩子都喜欢围成一团看家里人印年糕。但是只能看不能吃,看着真是嘴馋,不过这些长辈都已看在眼里。因为做年糕的材料有限,长辈们就偷工减料,故意把边缘加厚,中心做薄,把多做出的年糕分给孩子们吃。”欧祝斯侃侃而谈,眼里闪着泪光。

  说起泰顺的历史变迁,欧祝斯拿出一根扁担。“泰顺1957年通车,未通公路以前都是用扁担作为运输工具,开店主雇用挑担人,远志福州、温州等地,近至福鼎、桥墩等地担来南货、布匹等日常生活用品供卖给当地村民。扁担见证了当时泰顺人民的生活变迁。”

  “老物件记录着当时人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它能让老一辈回忆过去,让年轻一辈了解老一辈的生活,了解历史。”欧祝斯说,“这些物件虽非古董,但很有意义,它们属于民俗生活器具,每一件都是时代变迁的最好见证,当然更重要的是,每一件器具都是乡土文化最好的教材。”

  “现在满大街的高楼大厦,要是没有老物件,就感觉历史一步跨越过来一样,就如同外星人一样了。”欧祝斯说道。

  欧祝斯的收藏品涉及茶米油盐、锅碗瓢盆、文房四宝等等,种类繁多,可谓应有尽有。这些熟悉又陌生的藏品,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物质相对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在这些藏品中,记录着当时人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村民们心生感慨,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些老物件,真是很难得。

  甘守清贫 坚持梦想

  收藏了近万件清代至民国的古老民俗生活器具,可能你会觉得欧祝斯很富有,其实不然。欧祝斯一家四口人,小儿子是个送报员,他以前是泥水工,后来在雅阳建筑公司里打工,建筑公司解散后,没了收入来源,只能靠妻子开的小餐馆谋生。大儿子因儿时高烧不退,得了乙型脑炎,至今生活起居都要照顾,日子过得清贫。当时他搜集购买民俗器具,无疑是咬紧牙关,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将爱好坚持到底。

  当时妻子很反对他搜集老物件,他就偷偷把它们买过来。慢慢的,妻子就习惯了,看到一些外地收藏者出重金购买老物件他都不卖,思想上有了转变。“买这么多东西放家里,生气是肯定的,后来发现这些旧东西都是有文化价值的,想想也就不生气了。”欧祝斯妻子季丽华说。

  “民俗器具代表着乡土文化,一旦卖了,再想收全就难了,而且我还想办一个民俗展馆,物件若是不齐,就实现不了办馆的心愿。”在欧祝斯心里,每一个物件都有时间的痕迹在,代表着他对艰苦岁月的深切缅怀,见证着民俗文化的传承。

  为了向来来往往的游客展示和介绍我县丰富的民俗文化,欧祝斯隔三差五就把老物件“搬”出去,搬到酒店里,搬到百家宴上,搬到省市比学赶超的现场观摩会上。

  欧祝斯说:“能贡献多少就多少,我希望能开一个展览馆,把农耕、民俗文化展示出来。”

  得知欧祝斯的事迹后,县委宣传部主动帮助老先生,在雅阳镇塔头底氡泉古村,租了一间三层楼高的房子给欧祝斯当作展览馆用。最近,欧祝斯一直在忙活着整理民俗器具材料。虽然已年近古稀,但是他还是精力充沛,事必躬亲,把近万件老物件仔细整理分类,认真编写老物件的文字资料。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件老物件的详细资料。

  欧祝斯满怀期待地说:“现在泰顺正在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我们雅阳也是旅游城镇,希望县、镇政府能够大力支持我的民俗收藏事业,将它发扬光大,增加我们当地的旅游亮点。”

     雅阳镇宣传委员张建新说,作为雅阳本土的历史传统文化老物件的收藏家,欧祝斯老人18年来一直致力本土文化事业的发展,他无私奉献,对雅阳的文化跟旅游融合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编辑 毛晓辉)